原句:
古代有大成就的人,不僅有才華,而且有堅持不懈的決心。昔虞治水,鑿龍門,決大事。
河流釋放的海水。如果黨的成績沒有達到,封面也會有可怕的沖突;如果之前能知道,就不會怕了。
而許的計劃如此成功。
簡介:
《論晁錯》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寫的壹篇人物評論。評論的對象是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這篇文章總結出,未能斬諸侯是堯措被殺的原因。作者認為晁錯被殺是因為七國之亂造成的壓力和政敵的詆毀,但也提出了另壹個觀點,即晁錯本人缺乏堅強的意誌和臨危不懼的精神,這給了政敵攻擊他的機會。同時,作者通過哀嘆晁錯改革的失敗,表達了自己願意報效國家卻無心發展的苦悶。
創作背景
《論晁錯》是蘇軾在嘉祐五至六年(1060-1061)寫的壹篇文章,呈獻給朝廷。關於《論晁錯》的具體成書時間,有兩種說法:壹種認為這篇文章成書於宋仁宗嘉佑五年,是系統考試前的二十五篇《金倫》之壹;另壹種觀點認為,這部作品寫於嘉佑六年,是蘇軾在制考中的應試文章。
其壹,宋仁宗嘉祐五年,蘇軾在河南省富昌縣任河南益陽西主簿。蘇軾沒有赴任,被歐陽修和楊儀推薦住在懷遠驛,認真備考。考前蘇軾出版了楊儀、等人的《金策二十五首》、《金倫二十五首》。蘇軾因其出色的謀略和言論,被推薦參加秘閣考試。
其次,2006年8月17日,蘇軾通過了制作科學閣的考試,得以參加宮廷考試。嘉祐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被稱為“殿試”。蘇軾先呈《中庸》、《漢書論》等二十五篇,再答《策文》,即“禦制試作與科策合而為壹”,作五千余字,編入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