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首詩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意思是(琵琶聲)仿佛壹個春天的寒澀琵琶聲開始凝聚,凝聚卻不流暢的聲音漸漸被打斷。像是另壹種悲傷和仇恨偷偷滋生;這個時候,比聲音更能打動人。
“哽”的聲音是悲傷的、哽咽的,這種聲音就像“流在冰下”。視覺形象的冷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從“冷淡”到“沈默”,是壹個“沈默”的過程。詩人用“入哀深隱,無聲勝有聲”的絕句描繪了余音繞梁、意味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嘆為觀止。
擴展數據
在紫袖紅弦的明月裏,我玩的時候心情低落。
弦凝指喉止處,深情壹萬。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夜鄭》。這首詩寫的是壹個妓女晚上彈古箏。
前兩句,寫的是半夜,壹個女人在明月下彈古箏。她壹邊玩壹邊深刻地感受著自己的生活。最後兩句,說的是女子彈琴的時候突然停下來,琴聲嗚咽,其中蘊含著說不盡的意味。全詩構思巧妙,剪裁精致。
《夜箏》與《琵琶行》比較賞析:
《夜箏》和《琵琶行》的作者都是白居易,但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切成四行絕句,真的很難。而《琵琶行》作者邢的這首《夜箏》,無疑提供了壹個非常精致的濃縮版本。
“紫袖”和“紅弦”分別是琴師和琴師的名字。彈“紫袖”的人和唱“白牙”舞“細腰”的人(李賀《入酒》:“白牙唱,細腰舞。”),選詞遣詞非常工整。
“紫袖紅弦”不僅暗示了琴師的妓女身份,還描述了其裝飾之美。壹個彈古箏的女人的形象就像繪畫壹樣。“明月”指向“夜”“月白風清。這麽好的夜晚算什麽?”如果就像“我們舉起杯子想喝酒——但是,唉,沒有音樂”,那就難免“醉得不能喝”。讀者可以聯想到旬陽江頭的明月之夜。
第二句是關於演奏鄭的。連“子”字都用上了,不是指壹個人(詩名《聽夜箏》),而是指沒人看的意思。它描述了古箏演奏者投身於古箏音樂的形態。“自彈”是壹首字母彈,“她皺著眉頭,彎曲手指,然後開始她的音樂”,handy“自我感覺”,演奏者完全沈浸在音樂中。只有“自我感覺”才能感人。
“自奏自感”形象地描述了演奏者靈感來時的壹種精神狀態。在過去,大多數音樂家和妓女都有壹段悲慘的歷史。詩中的鄭人雖未能像琵琶女那樣表現自我,但僅“暗:àn,陰郁”壹詞就已讓讀者遐想不已。
音樂之美在於聲,但詩中除了壹個籠統的“奏”字外,幾乎沒有對箏樂的正面描寫,但隨後又把重點放在筆法上,寫出了無聲的瞬間。這種寂靜是“和弦凝結”,是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沈默是“指咽”,是哭泣情緒上升到頂峰時的突變;這種沈默是“沈默”,不僅僅是沈默。
正因為與聲音和情感有關,所以不同於真正的寂靜,所以聽者從這裏得到的感覺是“不要深情。”
詩人就是這樣,不僅帶領讀者去發現美妙的無聲之美(“無聲勝有聲”),而且讓讀者通過這壹無聲的瞬間去理解和想象箏樂的壹切美。《夜箏》的全部故事,恰恰是琵琶的故事,其中“冰泉寒澀,淩絕。”這首詩的應用“陷入了深深的悲哀和隱蔽的哀嘆之中,在無聲中訴說的比在有聲中訴說的還要多”。
但值得讀者註意的是,《琵琶行》所引以為傲的筆墨是對琵琶音樂本身的生動描繪,而《夜箏》則是將這種描繪作為《琵琶行》的陪襯。這不是偶然的。
阿清學者劉熙載說:“絕句深彎”,“正面不寫反面,背面和側面都不寫這壹面。如影隨形,知極必反。”(《藝術大綱》)尤其是在敘事方面,絕句無法像敘事詩壹樣展開壹個事件。因此,對材料進行切割和提煉就顯得尤為重要。
詩人在這裏對音樂的描寫只能是壹瞬間的事,讓人從壹個點看到了全貌。而“和弦凝結指喉音停止”的瞬間,則富有暗示性,類似於樂譜中的壹個意味深長的休止符,能引起讀者對“自奏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詩從側面入手,收到了“見影知極”的效果。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