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扶著欄桿,久久地望著綠樹與建築掩映的山城。故鄉慢慢向後移動,熟悉的風景漸漸消失在薄霧中。他站著沈思,心情激動,多少思緒和往事如流水般湧上心頭。
1899 65438+2月29日,聶出生在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石院子。
石元子原本屬於王興的壹個大地主。是壹座九廳民居,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庭院四周土地肥沃,院墻內外都是竹子,兩邊各有壹個波光粼粼的堰塘。聶的祖先從江西遷移到貴州,然後轉向四川江津。至此,地主已傾家蕩產,石院子裏的酒用堂只剩三層,聶家買下後定居。經過幾代人的繁衍,聶成了江津的壹個富裕家庭。但到聶榮臻出生時,他的家庭已經衰落。石院年久失修,更是破敗不堪。只有竹林依然生機勃勃,編織成綠色的窗簾,人們幾乎壹踏上院門就能看到樹蔭下的房屋。
當祖傳財產傳到聶的父親聶世賢手裏時,只剩下65,438+00畝土地。聶世賢租了壹小部分地,大部分自己耕種,維持全家生計。聶世賢為人謹慎,沈默寡言。他的妻子唐玉珊是壹個賢妻良母般的家庭主婦。當聶在滿月時出生,這對夫婦討論給他們的兒子起壹個吉祥的名字。在私塾學了幾年,聶世賢打開個人珍藏,指著書的最後壹句“百福可兼得”,邊讀邊對妻子說:“這是吉祥的壹句話。按族譜來說,我們的兒子是榮,妳看給他起名叫榮珍、、雙泉如何?”妻子滿意地笑了。
聶榮臻兩歲時,母親生下妹妹聶榮昌。
孩子這個吉祥的名字並沒有給聶家帶來好運。由於家庭糾紛,聶世賢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土地,靠出租地主的土地為生。1909,樓主開墾了耕地,生活更加艱難,只好和別人合夥開了個小染坊維持生計。聶世賢夫婦心地善良,對辛苦勞作的村民充滿同情。
受父母和家庭環境的影響,聶從小就對勞動人民善良、同情,經常主動做些家務,為父母分憂。8歲那年,我去了爺爺唐昱初家三年。在這裏他接受了啟蒙教育。聶的三叔唐海潭曾就讀於重慶政法學院。他思想活躍,對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多。他經常在家和同學討論時事政治。接觸過新聞的聶,也受到了壹些因素的影響。
1911年,由於奶奶去世,爺爺在家服喪,私塾停課。聶·榮臻被轉到沙布的孔德第三學校。辛亥革命後,他對新學的向往,使他於1913轉學至武潭紮其寺小學。不久,他搬到了離家15公裏的永川縣陳石中學。
陳石高級小學開設了許多科目,大多數教師都接受過新的教育。聶來到這裏,感到耳目壹新。他非常珍惜時間,學習也很認真。除了學好必修課,他還廣泛閱讀,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第二學期,他在書桌上刻下“午夜是男人下定決心的時候了”這幾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每天晚上,我經常聽到他的讀書聲。別人已經睡著了,他還坐在小油燈下。壹天晚上,語文老師劉紀修來到他的小油燈前,看到他正在讀關於太平天國的書。他說,“作為壹個青年學生,博覽群書,知古知今,大有裨益,所以很好。”壹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校長趙見他走在走廊裏背誦屈原的《國殤》,點頭稱贊:“好,好,屈原先人的詩詞應該都熟悉。”憑著頑強的毅力,聶榮臻在這所小學努力學習了兩年半。1917年春轉入江津縣九如鎮高級中學,同年夏畢業。經過三年的高中學習,聶各科成績優異。
陳石高中流傳著壹個“打菩薩擴建校舍”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描寫了青年聶·榮臻的戰鬥精神。
陳石小學坐落在壹座名為“三官殿”的寺廟裏,寺廟的墻壁上排列著許多神像。廟裏有很多小學生,老師和學生都要求拆掉泥塑,擴建校舍。校長也向寺領導多次交涉,但都被拒絕。今年夏天,來了壹位新老師,楊。他家離得很遠,學校裏沒有地方讓朱和幾個同學商量。他在廟的廂房裏做了壹個房間,當晚給楊老師祝壽。他們悄悄把房間裏的菩薩打碎搬走,並在門口貼了壹張紙條:“玉帝神諭:天、地、水三官,今日應遷入。”第二天早上,全校震驚,議論了壹陣。有的說:“菩薩升天了。”有的說:“菩薩動了。”師生們心照不宣地說:“既然是玉帝的旨意,我們就應該幫助三官殿的菩薩搬家。”所以影響教學的菩薩都被敲掉,除掉。寺廟領導惱羞成怒,要求當地官員檢查。但是,結果始終沒有查出來。最後校長出面,買了香燭作祭品送菩薩“升天”,此事不了了之。這樣不僅楊老師有宿舍,老師也有辦公室,教室更多。校舍寬敞多了,師生都很開心。幾十年後,聶打菩薩的故事仍在當地流傳。
1917年夏天,聶考上了江津中學。
江津中學是當時縣城唯壹的中學。成立於1906年4月。是在維新思潮影響下,學習日本現代教育制度的四年制中學。校址位於縣城黃荊街。校舍為土木結構,均為平房。校門呈之字形由南向北。校門前種著兩棵巴蜀珍稀榆樹,校園內桑樹、柳樹、梧桐成蔭。當時學校的設備和師資在四川都是壹流的。
聶榮臻珍惜在江津中學學習的機會,學習非常努力。他認真吸取文化和科學知識。
在他看過的書裏,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評論,用小字體,很嚴肅。對於知識,他努力去理解,不爭分數。各種作業他都壹絲不茍,畫得清清楚楚,寫得工整。
他記憶力很強,但不死記硬背,反復思考,直到理解透徹。在學校保存的操行考卷上,有關於他操行的評語:寬容——衣著樸素;行動——上課活潑專註;言語——不霸道,溫柔;品質——溫柔自然;智力——記憶力強;情感-進取;意誌堅定。
他對著墻讀書的精神在學校受到高度贊揚。有壹次,教室空了,他還在墻前大聲朗讀。語文老師杜看見了,就說:“榮珍,妳也該休息了!妳每天都這樣嗎?”
“是的,先生。”
“為什麽?”
“老師,學生認為學習就像壹堵厚厚的墻,妳不下大力氣是不可能鑿穿的。”
“好有野心!”
杜老師還給他壹篇剛剛批改完的作文《論內憂外患》,說:“榮臻,妳這篇文章寫得好!它道出了中國積弱積貧的根源,令人信服。
文章思想新穎,見解深刻,文筆流暢,意思通順。我給妳打了滿分。我準備貼在nave上,讓同學們看看!榮珍,妳在哪裏學的這麽多新術語和新原理?"
聶榮臻指著木凳上的幾本書。杜老師翻了翻,看到是《進化》《物種起源》《新青年》等。,和善地笑了笑。
江津中學管理非常嚴格。所有的學生都住在校園裏,平時他們不允許離開學校大門,更不用說走到街上。
每個自習室有6到8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聶潛心鉆研,博覽群書。他家經濟困難,省吃儉用,但買書也毫不猶豫。他離校後,學校還收到了他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訂購的壹套百科全書。他在這套書上花了壹大筆錢。
聶榮臻努力學習,尋找救國之道。面對帝國主義列強屠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他聯系工業革命帶來的歐美振興和明治維新帶來的日本崛起,思考如何讓貧窮落後的祖國繁榮起來。
1917,俄國“十月革命”的強大政治沖擊波震動了中國。聶從《新青年》等雜誌上接觸到新思想,他積極加入進步學生的行列。
1918端午節,他邀請了七八個同學朋友到尤溪,租了壹條船,遊了浩瀚的長江,看了龍舟賽。船到了河中央,把槳放進去,船就隨波逐流了。這時,我看到了廣闊的天空和洶湧的河水。聶榮臻,壹個年輕的男孩,記得屈原和他的祖先的雄心壯誌,改革法律和條例。他不禁熱血沸騰。於是喝了酒,背了《離騷》裏的那句詩:不在乎強者,卻嫌棄汙穢。為什麽不改變這個程度呢?
騎馬疾馳,
先來我道夫!
他們在船上喝酒時談論時政。酒足飯飽後,聶慷慨激昂地說:“我們這壹代人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貢獻。以後再聚,壹定要有所成就,不辜負我們同學。”
1919 65438+10月18,巴黎和會召開,有27個國家參加。這是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列強再次瓜分世界的會議。會議無視中國的主權和戰勝國地位,非法決定讓日本繼承壹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消息傳到中國,震驚了全國。當它到達江津時,學生們極其憤怒,聚集在校園裏,喊著口號,強烈抗議。
五四愛國運動終於爆發了。這股強大的歷史潮流影響了中國壹代激進青年和聶。聶和他的同學們遊行,集會,散發傳單,張貼標語。江津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抵禦外強中幹,懲治內國賊”“堅決抵制日貨!不要買敵貨!不要討厭貨!”口號。
抵制日貨是聶榮臻在中學經歷的最大行動。江津縣地處長江邊上,商業比較發達。幾乎所有的商店都擺滿了日貨,這引起了學生們的強烈不滿。江津中學和江津A農校的學生代表聯合起來,積極開展抵制日貨的行動。他們動員壹些店主不賣日貨。“幹坤泰”“明生和”等大賣場無視學生的訴求,壹些小商販也紛紛效仿。結果,學生們的憤怒被激起了。學生會代表組成小組分別搜查那些大店,把日貨壹壹登記,封在文昌宮,準備燒掉。聯合會還派代表沿河巡邏,所有裝載日貨的船只不得靠岸。幾個大商店聽說學生要燒日貨,驚慌失措,采取各種措施抵抗,並與江津軍政首腦勾結,企圖武力制服學生。縣長聶和衛戍區司令員王天培召開了壹次由學術界和企業界代表參加的會議。聶是江津中學的代表。王天培被荷槍實彈的士兵包圍,企圖制服學生。商人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學生代表有理有據,堅持燒日貨。雙方僵持不下。
6月底,《凡爾賽條約》正式簽署。消息傳來,更是激怒了江津學生。他們立即聚集起來,走上街頭遊行。校長和督學百般阻攔,關閉校門,禁止學生上街。
在這個關頭,進步學生如聶、傅儒林鼓勵他們的同學:“不要害怕!沖出去!”
學生們打開校門,200多人沖了出來,組成4路縱隊,與壹級農校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壹起,匯成壹支龐大的隊伍。學生會派代表,舉著小旗,沿街維持秩序。越來越多的人參加了遊行,這在江津市引起了轟動。遊行隊伍到達文昌宮,將封存的日貨全部搬出,到達東門河,搭起高臺,周圍是學生和群眾,兩校學生代表上臺主持會議。聶等人在會上發表了激烈的演說,激起了聽眾強烈的愛國熱情,大家義憤填膺,勢必要把日貨全部燒掉。
大多數商人都是通過抵制日貨接受教育的。但是壹些大的店主非常不友好。他們賄賂警察,鎮壓學生。燒日貨的第二天,團長王天培帶著荷槍實彈的士兵來到江津中學。在王天培的授意下,學校首先開除了傅儒林,其余學生代表準備在學期末被開除或勒令退學。
暑假來了不久,聶就和江洋學生會的領導人壹起起草了壹封公開信,號召同學們回國後廣泛宣傳,發動民眾,抵制日貨,共赴國難。
7月,聶回到家鄉,在唐家秀、葉楚材等人的陪同下,到武潭、石門等地進行宣傳。他大多是利用市場機會,站在高處說話。他演講中的愛國熱情經常贏得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暑假結束回到學校,才知道反動勢力要鎮壓進步學生。激進的學生無法再繼續學業,何去何從成為壹個嚴峻的問題。這時,聶想去法國勤工儉學。
當時四川勤工儉學發展迅速,青年學生積極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從五四運動到1921結束,留法學生492人,為中國之最。在四川,去江津的人數最多,40多人去了江津。
聶、鐘如梅等同學先到重慶打聽赴法勤工儉學的手續和旅費,然後回國做出國前的準備。
他先去他叔叔家爭取支持。唐的叔叔願意幫忙。可是回到家,父母卻不願意讓兒子遠離家,怕出事,表示不同意。聶榮臻向父母肯定了改變現狀的意誌和可能被抓的危險,毅然決然地說:“我將赴生死!”經過舅舅的幫助,父母終於同意了兒子的要求。在我叔叔的幫助下,我為這次旅行籌集了300塊銀元,並做好了壹切準備。
中秋節,家人團聚,備酒。
農歷重陽節後的壹個早晨,聶帶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告別了父母和叔叔,離開了家鄉。
兒子離家的那天,母親在地裏埋了壹壇酒,準備用它讓兒子回學校。然而,這壇子酒,老人壹直沒有拿出來。聶榮臻的父母死於20世紀30年代。聶壹離開家鄉,就再也沒有踏進這座被竹子環繞的石頭庭院。直到5月1955,他去四川視察軍工廠,順便返回江津縣。
小汽船行駛在洶湧的長江上。大江的景色很快掃去了他的沮喪。
過了萬縣,他和同學們看白帝城,仰望巫山十二峰,欣賞三峽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神奇美麗的傳說,讓他們心曠神怡。壹個同學對莊敬念叨:“壹日千裏回江陵,送別白帝。”我不知道我什麽時候會回到外國。聶榮臻接口說:“決心報效國家,那麽他將永垂不朽。”。"
船到了漢口,停在碼頭,幾個學生下了船,想看看火車是什麽樣子。在四川,修建壹條鐵路已經醞釀了很多年,並且出現了壹場保護鐵路的運動,但我從未見過壹條鐵路,更不用說壹輛火車。他們沖向火車站。不幸的是,車站上沒有火車。有人說在鐵軌上可以聽到遠處火車的聲音。聶榮臻然後下來,把耳朵貼在冰冷的欄桿上,只聽到“嗡嗡”的聲音。出了火車站大家都很興奮,說從法國回來要在四川修壹條鐵路,讓他們的火車能在巴蜀大地上跑。
到上海後,他們待了10天。
當時被稱為“十裏海潮”的上海,是“冒險家的天堂”。在這裏,聶看到了國中之國的租界,外國人享受的特權,外國人和富人享受的賭場、夜總會和鴉片館。這些堅定了他豐富強兵的野心,也讓他覺得自己走上了出國留學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