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使至塞上節奏劃分

使至塞上節奏劃分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七言:4--3

五言:2--3

其它視情況而定

詩的節奏主要是由大體整齊的語言形式造成的。大體整齊的語言形式包括三個方面:壹是大體整齊的字數;二是大體整齊的句式;三是朗誦或歌唱時。停頓的次數也是大體整齊的。或者說是有壹定規律的。

我國古代詩歌可分為齊言詩、雜言詩兩類,應當說其形式都是大致整齊的。但又略有不同。

先來看齊言詩。例如在四言詩中,壹般是壹句兩頓,二二句式: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在五言詩中,壹般是壹句三頓,二二壹或二壹二句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古詩十九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而在七言詩中,壹般是四頓,二二二壹或二二壹二句式: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以上是自先秦至漢魏六朝古詩節奏句式的壹般特點。南朝齊梁之後,隨著漢字四聲的發現,詩人註意到平上去入按照壹定的規律交錯互用,會產生壹種特別悅耳的音調效果,於是反復試驗,結果就形成了字數、句式、音韻等皆有嚴格要求的近體詩——格律詩。常見的格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等。這裏的關鍵是平仄。所謂平仄,是古人對漢字四聲的歸納,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盡相同。壹般而言,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壹聲和二聲(即陰平、陽平),仄聲是上、去、入三聲的總稱,其中上聲相當於三聲,去聲相當於四聲,而入聲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消失,轉入到其他各聲調中去了。趙元任在《國音新詩韻》中曾對這五音的標準讀法作了說明,指出這五聲若交錯相間地排在壹起,可造成高低起伏而有壹定節奏感的效果。

五言或七言格律詩的句式與古體詩節奏句式基本相同,如: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但為保持意義單位的完整,句式不壹定這樣細分,而可以采取比較粗略的方式,即五言為二三句式,七言為四三或二五句式,如: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李商隱《無題》)

格律詩與古體詩的最大區別,是要求詞語平仄交錯,以造成音調抑揚頓挫之美。所以,格律詩的節奏不僅來自頓數的安排,更來自平仄的交替互用。簡言之,平仄格式是格律詩的要素。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四種基本句型:

第壹句型: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詩不過是五言律詩的擴展,它也有四種基本句型:

第壹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