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的預言解析
: 收藏本文 寫作詩集《預言》時的何其芳(1931-1937)“自以為是波德萊爾散文詩中/那個憂郁地偏起頸子/望著天空的遠方人”[1],此時最為吸引他的就是法國的象征主義,當他讀了梁宗岱寫的《保羅·梵樂希評傳》和瓦雷裏(梵樂希)的《水仙辭》,激動得就像發現了新大陸,瓦雷裏提倡“純詩”,主張真正意義上的象征詩歌是音樂性、暗示性、感受性、神秘性很強的詩,同時這個時期何其芳又“特別醉心的是壹些富於情調的唐人的絕句”,“喜歡那種錘煉,那種色彩的配合,那種鏡花水月”[2]。晚唐詩歌文字的魔障與象征主義的神秘使得當時的何其芳與同期的許多詩人相似,在西方詩潮與中國化之間努力尋找壹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詩歌處女作《預言》見證了他這種嘗試與實踐。《預言》取材於古希臘神話中美少年那喀索斯與回聲女神厄科的故事,厄科癡戀美少年,美少年卻無視厄科,厄科只能化成幻影,在眾女神報復的詛咒下美少年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愛而不得,嘆息而死,化身為水仙花,終日顧影自憐。所以西文中水仙與那喀索斯同名為Narcissus。瓦雷裏曾以此為題材寫作了名詩《水仙辭》,此詩經由梁宗岱譯介來到中國後影響很大,而當時19歲的...... (本文***計3頁) [繼續閱讀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