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是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以下是我整理的元日古詩最簡單的意思,讓我們壹起看看吧。
元日古詩最簡單的意思: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壹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原文: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⑴元日:農歷正月初壹,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壹歲除:壹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壹種習俗,大年初壹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⑷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壹種風俗,農歷正月初壹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賞析:
每逢農歷歲末年初,中國文人總是要寫上幾首應景的詩,已成慣例。這類應景詩,幾百幾千年寫下來,成千上萬人寫下來,很難突破,很難創新。所以,歷代的.各種詩選,如《唐詩三百首》,如《千家詩》,基本上是看不大到這類詩作的。但是,壹定要在這樣壹個很難出彩的領域裏,找出壹位寫應景詩的出色人物,那麽,非北宋詩人王安石莫屬。
王安石有《元日》詩: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筆下的這首元日詩,肯定是因為壹個街道,壹個社區,或者壹個市中心,大家***同享受著的這樣快樂日子所產生的熱情、激動、興奮、歡悅,使他心生感觸而創作出來的。妳無妨設想壹下,假如妳也置身其中,那爆竹的劈啪響聲,那屠蘇的沁人芳香,那日光的眩目亮度,那春風的無比溫馨,給妳以聽覺、嗅覺、視覺、觸覺的全面沖擊,新年伊始的這種新氣象,妳肯定會生出壹種煥然壹新的感受,妳也會浮想聯翩,說不定妳也要寫首詩的。
王安石這四句詩,其厲害高明之處,就是他抓住了這個整體感覺。中國詩人通常只關註自己,不大關註群體,只關註個人的喜怒哀樂,不大關註百姓的悲歡離合。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如此簡潔,又如此完美;如此平易,又如此震撼,把熱火朝天的元日景象,而且是大家的***同感覺,用點睛之筆烘托出來,這就是大師的藝術魅力了。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文學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壹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壹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壹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壹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壹,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壹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壹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註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壹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壹片光明。結尾壹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壹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名家評價
王相《增補重訂千家詩》:“此詩自況其初拜相時的行君政,陳舊布新,順始行己之政今也。”
熊柏畦《宋八大家絕句選》:“這首詩既是句句寫新年,也是句句寫新法。兩者結合得緊密桔切,天衣無縫,把元日的溫暖光明景象,寫得如火如荼,歌頌和肯定了實行新法的勝利和美好前途。”
姚奠中《唐宋絕句選註析》:“用壹‘換’字,即寫出當時的風俗習慣,更為讀者開辟了新的詩意。揭示出新的代替舊的,進步的代替落後的,歷史發展的這個不可抗拒的規律。”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壹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