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
唐朝:李白
長江像壹把巨斧劈開了天門峰,綠色的河水流向這個環島。
雙方的青山對峙難分高下,壹葉扁舟款款從天邊相遇。
翻譯
長江像壹把巨斧劈開了天門的雄峰,青江在這裏東流。
兩岸青山美景分不開,壹葉孤舟自天邊來。
給…作註解
(1)天門山:位於安徽縣和蕪湖市的長江兩岸。它被稱為江北的西涼山和江南的梁冬山(古稱王波山)。兩座山隔江對峙,猶如上天設下的門戶,故名天門。《江南通誌》記載有雲:“兩座山形小巖,東西相望,隔江相望,如門相對。俗話說,梁山叫西涼山,博望山叫梁冬山,壹直叫天門山。”
(2)中斷:河流從中間切斷了兩座山。楚江: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遊屬於楚國,所以叫楚河。打開:分割,斷開。
(3)在這壹點上:從東方流來的河水在這裏轉向北方。壹個是“正北”。回:回旋,旋轉。由於地勢陡峭,這壹段河流改變了方向,更加湍急。
(4)兩邊青山:分別是東靈山和西涼山。突出,出現。
5]來自太陽:指從天水交匯處的遠處駛來的孤舟,遠遠望去,仿佛來自太陽。
辨別和欣賞
這首詩描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映成壹幅五彩斑斕的畫卷。但這個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揚帆遠航,山破江流,東水倒流,青山相見,白日孤帆來,景色由遠及近向遠展開。詩中用了“破、開、流、歸、來”六個動詞,山水呈現出壹種急切的動態,描繪出天門山的雄偉與遼闊。壹兩句形容天門山的雄偉、險峻和勢不可擋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三四句話就足以寫出浩瀚的水勢。
“天門斷楚河開,清水東流。”這兩行詩俯瞰天門山面對夾江的壯麗景象,江水穿天門山而過,水流湍急湍急。第壹句話緊扣題目,總是寫天門山,重點是楚江東流的壯闊氣勢。給人豐富的聯想:天門山和天門山本來是壹個整體,擋住了洶湧的河水。由於楚江洶湧波濤的沖擊,“天門”被撞開,將其打斷,成為兩座大山。這與作者在《西嶽雲臺之歌送丹秋子》中描述的情景頗為相似:“人精(河神)咆哮破兩座山(指河西華山、河東首陽山),洪波噴入東海。”但前者是隱蔽的,後者是明顯的。在作者的筆下,楚河似乎成了壹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東西,顯示出了克服壹切障礙的神奇力量,天門山似乎也悄然為之讓路。第二句講的是天門山下的河,反過來重點講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湧澎湃的楚河的約束力和反作用力。因為兩座山夾在中間,浩瀚的長江從兩座山之間狹窄的通道中流過,造成壹片漩渦,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如果最後壹句是山勢寫的,那麽這句話就是山勢對水勢的冒險。有的筆記本“回此”為“直北”,解釋者以為向東流的長江在這壹帶轉向北。這也許是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解釋,但不是詩,也不能表現出天門的氣勢。可與《西嶽雲臺歌寄丹秋子》相提並論:“西嶽雄壯!黃河如絲天。黃河萬裏摸山,渦樞紐轉秦礦。”“渦轉”,即“清水東流至此背”,也描繪了萬裏江河被奇峰斷流時的情景,但作為壹首七言古詩,寫得淋漓盡致。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王天門山作為壹首絕句,崇尚質樸,寓意深刻。
“兩岸青山相對,孤帆來。”這兩句話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繼承了第壹句看到的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發揚第二句寫出長江的遠景,喚醒“希望”的立足點,表達詩人淋漓的喜悅。詩人不是站在岸邊的某處眺望天門山,他“望”的落腳點是從日本那邊駛來的壹艘“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多欣賞“楚”字,因為它給原本靜止不動的大山帶來了動態之美,卻很少考慮詩人為什麽會有“楚”的感覺。如果妳站在岸邊固定的立足點上,“遙望天門山”,大概只會產生壹種“兩岸青山相對”的靜態感覺。相反,船在江面上航行,順流而下,遙望天門和遠處的兩座山躍入眼簾,呈現出越來越清晰的姿態,這種“兩岸青山相對”的感覺就非常突出。“楚”字既形象地表現了乘船遊覽時“遙望天門山”的獨特姿態,又蘊含了船上人的清新愉悅之感。夾江相望的天門山,似乎正向自己走來,表示對江上來客的歡迎。既然青山對遠方的客人如此深情,他們就應該更加開朗。《孤帆自太陽來》生動地描繪了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接近天門山的情景,以及詩人看到名山勝景的欣喜之情。由於最後壹句在敘述中充滿了詩人的激情,這首詩在描繪天門山壯麗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奔放的自我形象。
這首詩意境廣闊,英氣逼人,音節和諧流暢,語言生動,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卻是優美瑰麗的,讓人讀完詩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帶領讀者的視野沿著霧蒙蒙的長江走向無限廣闊的世界,讓人感到心胸開闊,視野開闊。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精神和他不想把自己局限在哮天的寬廣胸懷。
創作背景
據安琪編《李白全集年表》註釋和余顯浩編《李白文選》記載,《望天門山》是李白初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在前往江東荊當圖(今安徽)途中第壹次看到天門山時所作。
藝術特色
“王”字在全詩中占主導地位。
這是壹首描寫河中景色的四行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天門山的景色作為描寫的對象,是詩人在船上“望”的結果。全詩在“王”字的指揮下展開,“天門”的山水融為壹體,氣勢磅礴的場面展現得淋漓盡致。詩人在船上,望著河兩岸的青山,有種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所以他寫了壹句“兩岸青山相對”的絕美句子,就像壹面孤獨的風帆迎向遠山,頗有趣味。
山川相映。
詩中的山川關系密切,相映成趣。楚河仿佛打開了天門,天門的中斷使楚河得以沖出。天門兩峰跨楚河,楚河激流跨天門。山依水立,水出山,山川相連。場面很壯觀。“清水東流”為山峰所包容,故轉天門,山為水開,水回山,相互制約,融為壹體。“相對”的“兩岸青山”與水中的“孤帆”點面結合,動靜相映,構成壹幅完整動人的畫卷。縱觀全詩,山川河流,或合而為壹,或分開書寫,或明確提及,或暗示,緊密聯系,相互輝映,呈現出十分宏大壯觀的景象。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季承(待考),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時,他隨父親搬到了建南省綿州市。李白有壹千多首詩,其中《李太白集》代代相傳。他於762年去世,享年61。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