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宋代 ?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這是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年?1074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寫下的有關西湖景物的大量的詩中的壹篇。
這之前,因為和朝中大臣政見不合,蘇軾自求出京任職,出仕杭州。
在杭州期間,蘇東坡的官邸位於鳳凰山頂的官員公館北面,可俯瞰西湖,因此蘇軾寫下了大量關於西湖的詩詞。
世人皆知西湖美,但西湖美在哪裏?去過西湖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讀了蘇軾的這首詩,心中壹定勾畫出了自己的西湖。
我們根據這首詩想象壹下西湖畫面:
陽光照耀下,西湖水面蕩漾,微波粼粼。水波映襯陽光,光彩熠熠,波光艷麗。雨天的西湖,水煙朦朧,微微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縹緲迷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別壹番奇妙景致。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的話,淡妝濃抹都顯得那麽自然適宜。
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壹處之景、壹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
前兩句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在蘇軾眼裏都是美好的。
瀲灩?、?空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晴方好?和?雨亦奇?兩個詞語,既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灑脫的性格和開闊的胸懷。這兩句寫景,又是不同時空下的西湖之景,讓我們對西湖有了大體印象。但我們只看這兩句的話,發現它不僅適用於西湖,也適用於我們身邊任何有山有水的美景。
這正是蘇軾的高明之處。如果具體地描繪西湖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兩句高度概括性的詩則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讀完這兩句詩,頭腦中自然而然地出現壹幅山水畫面。
後兩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
作者將讀者的思緒從景色引導到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相比。
西施是中國四大美女之壹,家鄉恰好在吳越之地,用西施比喻西湖,可謂十分貼切。
西施不管是在家浣紗的淡妝還是在吳國皇宮的濃抹,都是名揚四海的美女,對應著西湖晴日雨天都是美景。
這裏還有壹點:西施有多美?這只存在於人們的心間,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西施,西湖不也是如此嗎?
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描寫景物,既節約筆墨,語言精煉,又寓意豐富深刻。他不止讓讀者想象景物,也讓讀者思考情感,壹景壹情,相互交映,讓讀者通過想象感受西湖內涵。
這兩句被時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
南宋人武衍對其評價更高,他在詩作《正月二日泛舟湖上》上寫道:?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最後壹句?濃妝淡抹總相宜?今天還成為了男人們哄騙女朋友的常用語。當女朋友問到化妝好看還是素顏好看的時候,男人都會用這句來搪塞。可是女人們經常忘了前壹句?欲把西湖比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