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央紅軍在湘江上發起了長征以來的第壹次大戰役。中央紅軍第壹、第三、第五、第八、第九軍團和中央紅軍第壹、第二野戰軍8.6萬人,從江西瑞金蘇區撤離,接連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於1934+01的最後十天到達湘桂邊界。
紅軍先頭部隊到達湘江後,成功控制了渡口。但由於隊伍攜帶輜重過多,移動緩慢,在大部隊渡河之前,就遭到了敵人的攻擊。
“中央軍”和湘桂粵軍閥集中了30萬人,在湘江以東布下了“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面對生死,紅軍戰士義無反顧地奮戰了七天七夜,最終以過半的慘痛代價突破湘江封鎖線。
經過幾天浴血奮戰,紅軍兵力損失過半,中央紅軍人數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人,鮮血染紅了湘江。此後,當地民眾紛紛表示,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魚。
戰爭評估:
湘江戰役雖然粉碎了國民黨軍將紅軍包圍在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也是長征後中央紅軍最大的損失。加上前三次突破封鎖的損失(包括非戰鬥減員),中央紅軍過湘江後的人數從長征之初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
“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人沒有充分發揮紅軍的長處,部隊在行動上仍然要“壇壇罐罐”地前進,這是緩慢的,在戰略戰術指導上也有嚴重的錯誤。
湘江戰役為召開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礎。
總之,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戰役,是決定長征前途的命運之戰。湘江戰役很慘烈,但它的歷史意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