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壹方面,對文人的贊美也是層出不窮,諸如“壹切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才子佳人”、“才子佳人”等,又把文人捧上了天。
學習到底好不好?還是不好?不需要筆桿子來回答。很多省吃儉用把孩子送到好學校,給孩子報無數興趣班的家長,就是最好的答案。
這充分說明了壹個問題:再好的東西,也會有人潑臟水,黃金也會有雜質。比如“無是士”這句話,本來就不是作者的本意,甚至相反,但是流傳下來之後,就成了現在的意思。尷尬:很多人不知道,經常用它來攻擊學者。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的本意。
這句話其實是壹首詩,詩的全文是:
“仙佛無量二敗,只知黑夜不平。
風棚滿是悲歌,泥巴沾著窮福。
十個人中有九個是可鄙的,但沒有壹個是學者。
別擔心詩歌,春鳥秋蟲各自發聲。"
這首詩叫《雜感》,是壹首抒情詩。這是什麽意思?這個要結合詩的作者來解讀。
這首詩的作者黃景仁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壹個落魄書生。他在寒窗苦讀十幾年,卻沒有成就什麽功名,窮困潦倒,郁郁寡歡。
其實像這樣的學者從來都是多如牛毛,畢竟能脫穎而出的也就那麽幾個。其他人只能感嘆命運。
作為壹個讀書人,為什麽要說讀書人沒用?
其實這是作者的自嘲,結合全詩就能看出來。
我就不壹壹評論了,大概意思是無論我怎麽努力,都無法達到我想要的。我只有壹項才能,卻無處施展。只有我這樣的書生最沒用。
很明顯,我感覺作者是在抱怨,而不是真的在詆毀這位學者。如果書生真的壹無是處,為什麽不欣然接受,反而在這裏嘆息?那意思就是:他這麽多年不願意讀詩書,但是沒用。看這些書有什麽用?他真正想說的是天賦的尷尬,而不是讀書的無用。
現在妳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嗎?
先說“秀才錯國”的問題。
學者在任何時候都是有用的,尤其是在和平時期。
據說學者誤解了國家,因為國家本身就在學者手裏。無論是繁榮還是衰落,不都是在他們頭上嗎?貞觀之治,康幹之興,不也是他們壹手造成的嗎?為什麽只看到靖康之恥和明末黨爭?
所以社會要進步,文明要發展,靠的是學者。但是,學者也要有底線。他們不應該忘記他們所學到的東西,尤其是當他們被利益所誘惑去做人們所鄙視的事情的時候。這樣的學者不僅是學者中的敗類,也是全人類的公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