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布谷》中詩人內心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自然之物來體現的

《布谷》中詩人內心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自然之物來體現的

 《布谷》壹詩是臺灣的著名詩人余光中所創作的壹首現代詩歌.余光中給大陸讀者的最深印象是唱響海峽兩岸的《鄉愁》.其實,在我看來《布谷》壹詩在內容或文學造詣以及思想表達上都不遜色於《鄉愁》.

整首詩的內容其實很簡單,以“壹聲聲苦催我歸去”自然分為兩個部分.前壹部分實際上是對唐詩“牧童遙指杏花村”的現代文翻譯和潤色補充.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動作和故事.作者想象中的江南水鄉在這個時節的朦朧樣子,把讀者帶入壹個無人的靜逸世界,壹切都那麽安逸,那麽隨和.而後壹部分則是詩歌的主旨感情“不如歸去”的表達和申訴.小時候的故鄉場景還浮現在眼前,催促在外漂泊半生的老人回故鄉去看看,以了鄉愁.但是真正的故鄉卻已經是“鄉音無改鬢毛衰,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覺了.在杏花村裏賣起了低俗的大眾的啤酒,不見了牧童,不見了水墨畫的那層朦朧和詩意,不見了詩人心中所想的故鄉.不過誠如詩人所說,即便如此,藏身於細雨後的那絲鄉愁卻依然無限.其實除了對故鄉的追思,詩人還毫不隱諱的對商業化和開放後的大陸鄉村鄉景的流於低俗化而感到擔憂和心傷,無論是啤酒還是那肆意破壞鄉村寧靜生活情調的挖土機都是詩人心傷的緣由.在詩人開來,壹個鄉意古意十足的地方不應該成為社會化大生產或低俗商業的侵入陣地,對大陸的盲目開發和失去原有的風采的壹種無形的不滿和抵制.

這首詩歌的風格比較清新淡雅,壹個字接著壹個字天然而成,隨手拈來,而不像現在很多現代詩那樣把壹個個生僻或不相幹的字無所謂似的堆砌在壹起.詩人仿佛是在和讀者聊天,躺在杏樹下的藤椅上,品著醇香的茶或大口大口的往嘴裏灌雖有些辣口但快感十足的杏花村陳釀,慢慢的給讀者講著故事……淫雨霏霏的清明時節,陰天裏倒騎在黃牛身上用疊句叠叠地吹奏著傷感詠嘆調的幽怨的笛手,翹首以望著遙不可見的江南,想象著江南清明時節的鄉情鄉景:秧田,蝶傘,蛙鼓,神農,老黃歷,田埂,牧童,杏花村,水墨畫……江南的水墨美景歷歷在目,在讀者眼前立即呈現出戴望舒《雨巷》中那壹絲幽怨、壹絲無奈、壹絲傷感、壹縷鄉愁,但是又不像《雨巷》裏所描繪的那麽無望,或者說是絕望,因為雖然回到故鄉還有種種的阻力或難處,雖然故鄉現在還有種種的不足或不滿,但那畢竟是故鄉,是多次夢回的故鄉;因為故鄉過去的美好形象還在詩人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對詩人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與《鄉愁》中單純的表現對大陸、對故鄉、對故時生活的思念和感懷相比,在《布谷》中,詩人不但通過對“啤酒”、“荒山”、“挖土機”的直接的近似挖苦的表現出了對現代商業社會和低俗文化的侵入正常的平靜生活而感到可悲、不滿、不可思議和無能為力外,還通過對故鄉故時生活的美好追憶表現了他對過去簡單的幸福生活的渴望與企盼,恰似現時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渴望接觸自然、融入自然,生活得能夠安靜、舒適、詩意.對簡單、平凡的生活的渴望而不可得的企盼和希望落空的無奈.短促的詩歌結構,充分體現了詩歌的建築性的特征,也表現出了余光中的詩作的壹貫風格.快速的節奏和天然的分段使得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充分感受到強烈的跳躍感.但是詩歌未免有些太長、太過拖沓、冗長,似乎是有意將壹些江南清明時節常見的景色都表現在原本應該很短很緊湊的詩作裏.而詩歌最後的幾句話既要表現出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懷,又要把他對現今生活的壹些不滿也順便穿插在裏面.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簡單的幾句話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功效,但是在我看來卻似乎是“狗尾續貂”似的把兩個東西接在壹起的江郎才盡,無法將鄉愁寫的更好了.

不過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喜歡這首詩作:輕快的節奏,清新的言語,脫俗不華麗的辭藻,隱匿的深淺得宜的情感,若隱若現的“人物”,真的就像詩人所寫的那樣有壹個近乎幽怨的笛手在近乎幽怨的陰天裏吹著幽怨悠揚的詠嘆調,給人無限遐想,無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