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有壹次,詩人賈島騎著壹只瘸驢去拜訪他的朋友李寧,壹路上想著壹首詩,名叫《李寧隱居》:
與世隔絕,幾乎沒有鄰居,
草地延伸到沙漠花園。
鳥兒停留在水池邊的樹上,
和尚敲門。
過橋分色,
移石移雲根。
暫時回到這裏,
妳說話不算數。
背了幾遍之後,他試著把“推”改成了“敲”。他猶豫了壹下,於是故意在驢背上做了個手勢,引得路上的人又笑又驚。就在他全神貫註思考的時候,瘸腿驢撞上了時任長安行政長官的韓愈。韓愈問賈導為何闖入他的儀仗隊。賈島把自己寫給韓愈的詩讀了壹遍,卻拿不定主意是用“推”還是用“敲”再說壹遍。聽了這話,韓愈也加入了思考。過了許久,他對賈導說:“我看還是敲門的好。即使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拜訪朋友時敲門也說明妳是壹個有禮貌的人。此外,“敲”字在夜深人靜時又多了壹點噪音。而且,讀起來聲音更大。”賈導聽了連連點頭稱贊。這次他不僅沒有受到懲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從此,推敲成了壹個流行詞,用來形容在做壹篇文章或做壹件事情時反復仔細地思考。
用法:名著的文字是經得起反復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