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4年,蘇軾被貶徽州。惠州屬於嶺南地區,這裏的自然風光與北方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蘇軾說惠州羅浮山下四季如春,壹年四季植被豐茂,各種果實成熟供人品嘗。
蘇軾說:“壹天有三百個荔枝。”荔枝很好吃,但是蘇軾真的要壹天吃300顆嗎?都說荔枝熱,民間有“壹個荔枝三把火”的說法。300個荔枝不會生病嗎?
其實這裏的“三百”是虛數,不是實數。只是表達了蘇軾對荔枝和嶺南風光的喜愛,進壹步表達了他對嶺南生活的接納和熱愛。這種愛並不像我們現在旅遊時對異地自然風光的熱愛,而是包含了蘇軾自己的生活體驗。
因為政見不同和嫉妒,才華橫溢的蘇軾被誣陷入獄,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這件事發生在1079,所以他差點丟了性命,最終被貶黃州。而這僅僅是開始。此後,徽州、儋州等地。,他被當權派流放到海南島。
對於自己的經歷,他曾經寫過壹句詩,“我的心像灰燼中的樹,我的身體像壹條不拴的船。想請教壹下我的職業,黃州徽州儋州”。然而,博學多才、富有哲理的蘇軾,卻從未失去對生活的興趣。
結論:所以無論何時,哪怕是心情最低落的時候,他也能喝酒,看花,品嘗各種美食,盡力為當地實施善治。他對生活的熱愛讓他無論走到哪裏都真心喜歡這個地方。
在惠州,他發現當地食物很好,官民相處融洽,這讓他產生了死在惠州的念頭。
但是,再好的自然風光,再豐富的鄉土風光,都不是蘇軾要成長為嶺南人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真心實意為人民做好事,讓他覺得自己融入了這裏的人群和生活,濃縮成兩句豪邁歡快的詩:“壹日三百荔枝,長大當嶺南人,義無反顧。”
這不僅僅是表面的對荔枝的愛,更包含了蘇軾對徽州及其人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