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古代的大部分圖畫是畫在墻壁或屏風上。漢、唐時代,就曾經在宮殿上畫元勛像,以表彰他們開國奠基的汗馬功勛。這些宮殿畫今天早已無存了。但從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漢、唐等時代的墓室壁畫上,還可以看到那時的壁畫風格。它們多方面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但描繪了地主階級出行、宴會等享樂腐化的生活,也表現了勞動人民漁獵、制鹽、煉鐵、采桑等生產活動,還有頂竿、跳丸等各種精彩的雜技表演。
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也是古代畫家們喜愛表現的題材。晉代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他的不少作品是表現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的。例如《洛神賦圖》就是根據三國時代詩人曹植的《洛神賦》以豐富的藝術想象,描繪詩人與洛神在洛水相會的情景。他的畫,用筆如春蠶吐絲,初看似乎平易,仔細揣摩,處處符合繪畫的法則。他很重視對人物神情動態的刻畫,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洛神賦圖》
唐、宋是中國繪畫最興盛的時代。盛唐時期的吳道子,被後世尊為“畫聖”。他壹生畫過三百多面壁畫和大量卷軸畫。他既善於畫人物,又擅長畫山水,筆勢飛動,他的畫風對後代影響很大。李公麟是宋代的多能的大畫家,最擅長白描人物畫,畫馬也很著名。他的作品有《免胄圖》、《五馬圖》、《臨韋偃收牧放圖》等。存世的人物畫中,最為輝煌的巨制,要算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首都汴梁(開封)的繁華景象,畫面中心是城外的虹橋,橋面上車水馬龍,磨肩擦轂;橋下,壹艘巨大的漕船正在下桅準備過橋,人們吆喝著,忙成壹團。畫面還有各式各樣的商店、旅館、官衙,幾百個人物熙熙攘攘地忙碌著。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安排畫面結構的高度技巧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南宋愛國畫家李唐作的《伯夷叔齊采薇圖》,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
《清明上河圖》
魏晉以後山水畫興起,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了“金碧山水”,由於使用礦物的石青、石綠等顏料,並用泥金勾勒輪廓,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畫家王維倡導水墨山水,富於詩情畫意,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代兩宋,出現了壹大批傑出的山水畫家,有荊浩、關同、董源、巨然、範寬、郭熙等。北宋末年,18歲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創作了青綠山水長卷《千裏江山圖》,這幅氣象萬千的巨作,以細密嚴謹的筆墨和瑰麗的色彩,無限深情地歌頌了當時正在遭受金奴隸主貴族鐵蹄蹂躪的祖國大好河山。南宋畫家馬遠、夏 圭等人的畫描繪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景色。元代以後,水墨寫意山水盛行,許多畫家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們強調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畫面上,熔詩詞、書法、繪畫為壹爐。但到後來,壹些人只知模仿前人,作品越來越脫離生活。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反對因襲,力主創作,為山水畫的發展註入了新的生命力。
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另壹個重要畫種,它以表達大自然中花卉鳥獸的活潑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花鳥畫家非常重視觀察生活,如宋代畫家易元吉,經常長時間地到深山密林中去,觀察鳥獸在大自然中的真實生態,所以他筆下的動物十分傳神。歷代畫家留下大量的花鳥畫作品,無論是細入毫發的工筆畫,還是潑墨淋漓的寫意畫,都生意盎然,而且能啟發人們對生活的聯想。例如齊白石老人畫的彈跳的蛙,浮遊的魚蝦,以至各種昆蟲、鳥獸,那生動的神態,以及作者透過濃墨重彩傳達出來的奔放的熱情,不是都能激發起人們蓬勃向上,熱愛生活的感情麽!
2. 藝術奇花——中國書法
我國的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書體上說,其趨勢是由繁入簡,而書法的藝術技巧卻變化多端,風格多樣。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創造,匯成了書法藝術的豐富寶藏和優異的傳統。
從古以來的書體,大體分來,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這是刻在獸骨上的文字。結構、長短、大小略無壹定,筆法有方有圓,有飛肥有瘦。行款疏疏落落。極為錯綜,而風格或雄偉或勁峭,精神爽朗,古趣橫生。從書法的源流上另成體系。
漢魏以後,中國的書法真正成為壹門藝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經過多年苦學苦練,在文字形體、表現方法、用筆用墨方面,有許多創造,並且能夠把行筆落墨同書法家自己內在的情感相結合,使這壹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蘭亭序》
晉代的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從七歲就學習書法,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有時在月下懸筆練字。經過多年勤學苦練,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書法艷若春雲,剛如曲鐵,外形的優美同內在的遒勁融合在壹 起。著名的《蘭亭序》,即是他的墨跡。遺憾的是,原本久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都是摹本。《蘭亭序***計》324字,中間有20個之字,但這些“之”字,或從結構上變法,或從筆法上轉換,都不同樣。唐代書法家顏真清巧拙並用,古樸有力;柳公權清秀峻逸,疏朗明麗;其余如歐陽詢、虞世南、 遂良等都世各創壹體的書法大家。張旭、懷素的草書,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體勢連綿飛動,筆意奔放熱烈。其後,宋有蘇軾、黃庭堅、米市、蔡襄,大多擅行、草兩體,或溫淳婉媚,或豐腴跌宕,或俊邁剛勁,風格多樣,都有極高的造詣。元朝有趙孟 ,圓轉遒麗,人稱趙體。明朝有董其昌等。清至近代,卓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
3.東方藝術寶庫——我國的四大石窟
公元四世紀前後,隨著佛教的興起,佛教藝術也在我國蓬勃地發展起來了。遍布南北各地的大小數百個石窟群,為我們保存下無數精美的古代繪畫與雕刻,它們是珍貴的東方藝術寶庫。
我國最大的石窟群是甘肅省的敦煌莫高窟。從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開始,直到清代,1500多年間,在3裏長的鳴沙山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480多個洞窟。每個洞窟都有彩繪的塑像和以佛教故事題材的壁畫。說起敦煌壁畫不但繪畫技巧高,而且數量驚人。如果把敦煌石窟的壁畫壹方壹方地連接起來,可以排成50多裏長的大畫廊。這些壁畫主要是北魏和唐代兩個時期的。北魏畫風粗 廣,內容以描寫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佛本生”故事為主。唐代大量流行的題材,是描繪編造出來的佛國“極樂世界”的各種景象,稱為“凈土變”。敦煌石窟還保存下各個時代大大小小的彩塑佛像兩千多身,最大的壹個佛像竟有33米高。此外,19世紀末,在敦煌石窟壹個封閉的石室中,發現了數量巨大、價值極高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這壹發現,震動了全世界。
甘肅天水縣麥積山石窟是另壹個大型的石窟。從公元四世紀起,歷代在這座山上修造了200來個洞窟,都開鑿在峭壁上,靠層層的棧道相通。麥積山石窟的北朝彩塑佛像,清秀灑脫,藝術水平很高。現存的古代雕塑有七千多身,還有壹部分壁畫和精美的石刻造像碑。
山西大同市從前曾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首都,在公元5世紀後半期開鑿了宏麗的雲崗石窟群。現存主要洞窟有53個,有雄偉莊嚴的露天大佛,也有無數的小佛、菩薩、樂伎、飛天等。還有佛傳故事圖,可以說是刻在石頭上 的“連環畫”。天花板、柱子上還刻滿了神異的動物和精美的花紋。進入洞窟,恍如置身於壹個神話的世界。
5世紀末,北魏遷都到河南洛陽,在伊水岸邊的龍門上,又營造了壹個巨大的石窟群——龍門石窟。後代陸續在龍門山和對岸的香山堅硬的青石山壁,密密麻麻地開鑿了兩千多個窟龕,***雕造佛像近10萬身。龍門石窟最優秀的代表作是唐代奉先寺壹組露天的石刻造像。它由13米高的盧舍那大佛和成對的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以及供養人所組成。盧舍那以溫和慈祥的目光俯視著前來朝拜的人群,其他雕像的神情、氣質各不相同。龍門石窟還保存了碑刻題記3000多塊,是我國書法藝術中的珍品。
4. 中國古代的音樂
我國的音樂文化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在文獻中記載保存的大量遠古音樂傳說,雖然有壹些後人附會的成分,但仍回使我們了解到古代人民音樂生活的蹤跡。而考古發現的樂器實物,更能充分說明當時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水平。近年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幾十支骨哨,它們是用獸的肢骨鉆孔制成的,是後世笛簫類樂器的遠祖,距今約有7000年。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了以後壹件打制的石磬,懸掛起來敲擊,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距今約有6000年。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山西萬泉縣荊村遺址、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發現有圓形、橢圓形、魚形等形狀的陶孫塤,這是壹種壹音孔至三音孔的吹樂器。我們對它們進行吹奏測音,可以窺見四、五千年千我國音階、調式的萌芽及其發展。
晚唐詩歌,隨著國勢的衰微動亂,風格面貌有很大的變化。杜牧、李商隱的詩在藝術上成就很高,但感傷情調相當濃厚。其中壹些沈迷聲色的詩,更顯示了精神的空虛。這種傾向到唐末更為嚴重。內容貧乏,形式華艷的詩風幾乎彌漫了整個詩壇。但是,皮日休、杜荀鶴、陸龜蒙的詩卻能以現實主義的批判鋒芒,反映了唐末社會深刻矛盾。
還有壹種為人們所熟悉的古代樂器——編鐘。據《呂氏春秋》、《山海經》等書的記載,傳說鐘是由垂或鼓延所制的,這個說法當然無從考證,但說明它的歷史是很久遠的。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編鐘,是1954年在陜西長安縣普渡村古墓出土大小三件壹組的編鐘,是西周中期的制品,它已是依壹定的音階組成的旋律樂器。近年在陜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山東、河北等地都曾出土有西周晚期至戰國以來的編鐘,其數目逐漸增多,由9件、11件、13件、14件組成。有的音高相當準確,可構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六聲音階或七聲音階。
我們以1957年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編鐘河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為例。楚墓出土的編鐘***13件,每件鐘都鏤刻著精美的圖案花紋。最大的鐘上有銘文12個字,根據其形制和銘文,考古學家斷定它是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鑄造的。這套編鐘保存完好,不僅沒有傷裂,連壹點多年侵蝕的銹片都沒有,鐘體上閃著略呈黑色的銅質光澤。最大的壹件重4.36公斤,高30.2厘米;最小的重0.398公斤,高12.93厘米。它們按其大小依次安置在鐘架上,鐘架高80.7厘米。古代樂工席地而坐或跪在地上敲擊。今天,我們可以用它來厘米。古代樂工席地而坐或跪在地上敲擊。今天,我們可以用它來演奏完整的六聲音階民歌或伴奏歌舞。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更令人驚嘆:它***64件,分3層懸掛在滿飾彩繪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壹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壹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壹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它們的總重量是2500公斤以上。鐘架通常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甚大,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434年,距今2400余年。出土時,鐘架還有演奏工具:6個丁字形木槌和兩根彩繪長木棒。它的出土已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編鐘
這套編鐘的音樂性能很好,音色優美,其演奏曲調的主要部分中層甬鐘,12個半音具備,可以旋宮轉調。總音域跨越5個八度以上。其音階結構與現代國際通用的C大調7聲音階同壹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時,由6位青年男女同時演奏,可以奏古今中外的樂曲。如日本的《櫻花》、中國現代樂曲《草原上》、根據古代曲調改編的《朝樂》、《楚商》等。演奏起來,中上層的鈕鐘和甬鐘悠揚嘹亮,下層甬鐘深沈宏大。此起彼伏的鐘聲構成優美的樂曲,在人的耳邊環繞回蕩,令人振奮。外國朋友欣賞這套珍貴的文物時,贊嘆道:“只有在中國才能欣賞到2000年前的古樂器演奏的樂曲,這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與這套編鐘同時出土的,還有石制編磬和笙、篪、排簫、十弦琴、瑟、建鼓等竹木制樂器,制作都很精美。編鐘、編磬上都刻有銘文,是我們研究古代樂律學的珍貴材料。曾侯乙墓樂器的發掘,在我們面前展現了壹座地下音樂寶庫!它反映了戰國時期我國音樂理論和實踐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5.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
人們常常用“精美絕倫”、“巧奪天工”、“天衣無縫”、“獨壹無二”……這些美好的詞,來形容中國的工藝美術。是的,我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而光輝燦爛的歷史傳統,很久以來就有“工藝之國”的譽稱。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賜予,無論是石頭、泥土、骨牙、竹木,或是金屬、琉璃……都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創造出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工藝美術作品。
司母戊鼎
到了商代,我國人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金屬工藝技術——青銅的冶煉、合金、成型鑄造等,於是出現了文明於世的青銅藝術。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數以萬計的青銅藝術品。當我們參觀博物館,站在這些青銅工藝品的面前,往往有壹種凝重的磅礴的氣勢感染著我們。那敦厚而挺麗的造型,壹絲不茍、多層次的浮雕式鑄花裝飾,仿佛有壹種吸引力,使人留連忘返。這是手工業奴隸們的偉大創造,也是他們血汗和生命的結晶。中國封建社會的工藝美術,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內容之壹。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個領域,都成為工藝美術的用武之地,成就也是多方面的:由陶到瓷的過渡的完成;傳統青銅工藝的普及;新興鐵工藝的廣泛應用;金銀細工的發展;漆工藝的高度技藝成就;雕塑工藝的全面開花;絲織工藝的國際聲譽;等等。略舉幾例:
在這滄海橫流,壯誌難酬的時代,南宋詞壇上又崛起了壹個偉大的歌手——辛棄疾。他不僅有關於玉雕工藝:相傳2700多年前,有壹位經驗豐富的識玉者,名叫卞和。有壹天,他在深山峽谷發現了壹塊石頭。他斷定這是壹塊難得的璞玉,如果能剖開它,壹定可以做成稀世的玉雕工藝品。於是他將璞玉獻給了厲王。豈不知厲王聽信了庸才的意見,說這不過是壹塊普通的石頭。這樣壹來,卞和的貢獻非但沒有被接受,反而根據當時的法規,以“欺君之罪”先後被斷掉左足和右足。這不幸和不公平的遭遇,使卞和萬分傷心。他傷心的不是自己斷了足,而是竟沒有人識得這塊璞玉。後來文王即位,他命令玉工們花了很大力氣切開璞玉 。啊,石頭裏層果然是壹塊粲然瑰寶。文王用這塊寶玉做了壹件精美絕倫的玉雕工藝品——漁璧,並命名為“和氏璧”。這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和氏璧價值連城”的故事。關於絲織工藝: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可“絲綢之路”。經過這條通路,中國絲織工藝由東方傳到西方,直到地中海東岸。地中海沿岸的古羅馬人非常喜愛東方“塞裏斯(絲)國”的絲織品。他們不惜壹貴重的黃金,並輾轉經過波斯商人,與東方塞裏斯(中國)交換絲綢織繡。漢代絲織品為什麽會有這樣大的吸引力呢?根據在古絲綢之路上的新疆壹帶出土的實物資料,特別是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刺繡作品,不難看出:漢代絲綢不僅質地柔軟、光澤、細潤,便於衣著,而且講究美術效果。很多作品圖案花紋疏密有致,色彩絢麗,雖然經過兩千年的地下埋藏,今天看來,仍不失為美麗動人的衣飾。
此外,女詞人李清照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她壹生分 前期和後期,渡江以前她寫了許多閨情蘊籍的作品渡江後風格壹變,寫了許多愁苦之詞,不僅反映了她個人的不幸,同時也深刻的反映了時代的不幸。
關於陶瓷工藝:明清兩代是中國陶瓷美術史上技藝成就最高的百花爭妍時期,尤其是色釉和彩繪,不僅品種繁多,而且技藝上真有巧奪天工之妙。例如,青釉瓷可以燒出“如玉似冰”的質感和色彩感,又可以燒出雨過天晴的瓷色。公元16世紀晚期,在法國作家杜夫爾的壹部傳奇歌劇中,有壹位牧羊人名叫雪拉冬。他穿著壹身美麗的青色衣裳,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恰在此時,中國浙江省龍泉青瓷首次傳到法國,人們愛不釋手,那清瑩透潤的青釉,與雪拉冬的青色衣裳,都同樣迷住了愛美的法國人。於是,人們便將這兩個美好的事物聯系在壹起,風趣地用“雪拉冬”這個名字,來稱呼、贊美中國的龍泉瓷色。
精美瓷器
我國人民創造的工藝品,豐富多彩,既好看又好用,是人類物質文化史上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