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壹個難點,但仔細思考,從小學至初中,古詩詞教學目標是循序漸進的,這壹點從《課標》上就能看出來。
? 關於古詩文教學的目標及要求在《課標》中這樣描述:
? 小學第壹學段(1---2年級)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背誦優秀詩文50篇。
? 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誦讀優秀詩文,註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
小學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註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來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
初中第四學段(7---9年級)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背誦優秀詩文80篇。
? 對於小學古詩文的評價要求是:評價學生閱讀古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 對於初中階段古詩文的評價要求是: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顯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性、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 由以上對比可以看出中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必然存在緊密銜接的過程,從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到能夠展開想像,領悟內容,這是壹個基礎形成的階段---“讀會”,再通過朗讀、吟誦詩文的聲調、節奏來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就上升成為---“讀懂”,最後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也就是---“讀通”。下面,以七年級上冊第壹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為例,壹起與大家探討。
? 教師用書上在這壹課的素養提升中說到:“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在初中階段,應調動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賞析藝術手法,激發他們對古代詩歌的熱情,浸潤於古典作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1.對小學教學有所繼承並有所發展。
? 學生在小學就已經學過不少古代詩歌,其學習方法較為簡單,以朗讀和背誦為主,對詩歌大意有初步的認知,而對作品的藝術特點則缺乏了解。現在進入初中學段,要在這種學習方式的基礎上加強朗讀和背誦。
? 但另壹方面,本單元的古代詩歌教學又應有別於小學教學。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使學生感知詩歌大意的層面,而要更進壹步,使學生對詩的情境有所體認,對詩的思想情感內容有所感悟,對藝術手法有所領悟。
下面以課後 “思考探究”習題為例加以申說。《觀滄海》:小學能達到第二任務“想象詩人登山臨海的情景,說說妳產生了怎樣的感覺”;而第-任務“體會這首四言古詩質樸剛健、音調鏗鏘的特點”則闕如。可以看出:小學讀詩重在感受和體驗,初中讀詩既感受體驗,又理解辨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引導學生體會“楊花”“子規”的深意,這是初中教學才有的任務。
《次北固山下》:“邊讀邊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所展現的情景,體會上下句對偶的精妙。”小學能完成前壹任務,初中能完成後壹任務。
《天凈沙 .秋思》:小學生通過教師引導,能體會到詩歌的基本氛圍,但對於“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在壹起” 這壹藝術手法的把握則是初中的學習內容。
? 也就是說,小學古代詩歌教學以啟發形象思維為主,初中則是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兼顧(還添加對古詩文體的認知);或者說,初中教學融合了小學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同時又更加擴大而深人。借此強調,壹方面要通過朗讀、背誦引入古代詩歌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適時申說;另壹方面又要避免過多、過細地講授,避免單純理性地理解作品,避免過深地分析藝術手法。有些教學任務應延緩,待日後完成。”
? 可見,要想教好古詩文,作為壹線教師的我們首先要仔細研讀《課標》,認真學習領會《教師用書》,他們不僅僅給我們的教學指明方向,同時也給予方法的引領,讓老師教起來不累,學生學起來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