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靜則不能明心,靜則不能遠。
翻譯:除了安心,沒有別的辦法定義自己的目標;除了安心,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到達遠方。
這是孔明先生在他的兒子諸葛瞻八歲時寫的,收錄在諸葛亮的文集裏。這篇文章被命名為“戒律之書”。妳講這句話,總要明白它的意思。這句話值得分析,無非四個字:靜,淡泊,深遠,睿智。
連波:又冷漠了。《古代漢語詞典》裏沒有解釋“冷漠”這個詞的例子,所以我覺得應該用單個詞來解釋。文子·任尚在《古字典》中引用“非冷漠無智慧”,將“輕”解釋為“寧靜;平淡”;引用《老子》中“我獨我恐無征(無征:我無欲)”的話,把“停車”二字解釋為“清靜”。所以冷漠這個詞解釋為“安靜”是最合適的,也符合作者的本意。
寧靜:古代字典引用這句話為例,解釋為“寧靜從容”;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和平、寧靜(環境、心情)”,所以古今含義差別不大,所以上面的翻譯是直接照搬過來的,之所以不套用“和平”這個詞,是因為它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我覺得。
智明:在古老的字典裏,仍然沒有“智明”這個詞。壹開始覺得“明”的諸多意圖中的“明”和“明”兩個意圖,“智”的諸多意圖中的“誌”和“目標”兩個意圖有道理。但是,當我讀到《十誡》中下面這句話,“學必先靜,不學則廣,不學則成”,我覺得“誌”字比“目標”更好,因為在“學無誌”中,如果把“誌”字當作“誌”,“成”。因為考慮到詞語的搭配和具體的語境,“明確的目標”明顯好於“明確的目的”,所以“明”字應該解釋為“明確”。
誌遠:根據對偶句的原理,“誌遠”和“智明”是動賓關系的對偶詞。古代字典中“之”字的動詞意圖中,“到達”的意思引自荀子的“勸學”,其中“李智”與“致遠”的意思相同:千裏之外。顯然,孔明先生的“遠”是《荀子》中“千裏”的抽象概念。《荀子》中的“千裏”是孔明先生“遠”的具體例子,它承載了遠的概念。同時,“千裏”和“遙遠”表達的是同壹個意向,是人生的極致,還是遠大的誌向,終究不便說清。請讀者自悟。所以“之”字取“到達”之意;而“遠”尊重了孔明先生使用抽象概念的本意,解釋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