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秋頌二首》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壹組詩。
原文:
自古以來,每個秋天都會感到悲傷和孤獨,我認為秋天比春天更多。
萬裏晴空無壹人,壹鶴淩雲飛,引起了我對藍天的沈思。
從古至今,詩人、詞人都在感嘆秋天的蕭條、蒼涼、空虛。我說秋天遠比春天好。秋高氣爽,萬裏晴空。壹只鶴翺翔天際,推開層雲,也激發了我的詩歌飛向萬裏晴空。
擴展數據
“秋自古悲涼”,詩人以壹段議論開篇,斷然否定了以往秋悲的概念,表現出壹種強烈向上的詩意。第壹句話就明確指出,自古以來,每當提到秋天,人們都會感嘆秋天的孤獨與蒼涼。
“自古以來”和“無論何時”,傳統的悲秋觀由來已久,思維模式頑固不化。下壹句用“我說話”直接表達心意,態度鮮明,道出了詩人的自信。雖然這種自信染上了壹種不幸的色彩,但詩人寬廣的胸懷卻格外化解了這種不幸。
“秋勝於春朝”,對比熱烈地贊美秋,說秋勝於萬物萌動、欣欣向榮的春天。這是對自古以來悲秋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典型事物,生動地勾勒出壹幅波瀾壯闊的畫面。詩人抓住了秋天獨特的“鶴翔天穹”景觀,表現了秋高氣爽、萬裏晴空、白雲飄飄的開闊景象。淩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句,壹起遊向了天空。
這只鶴雖然孤獨,但氣勢非凡。壹個“拍”字包含的深意,不言而喻。
或許,詩人用“鶴”來比喻,又或許,詩人把“鶴”當成了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學意蘊,有藝術魅力,耐人尋味,耐人吟誦。這張圖是“秋勝春朝”的生動註腳
第四句直接在最後壹句之後表達自己的感受。看到這種波瀾壯闊的局面,作者心中充滿了澎湃的詩意,猶如壹只飛上天空的仙鶴。字裏行間,作者的樂觀情懷和昂揚鬥誌呼之欲出。如果說上面這句話側重於秋天的“形式美”,那麽這句話則凸顯了秋天的“韻味”,讓“秋勝春朝”的觀點更加生動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