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別稱又叫做鬼節、七月半、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地官節等。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壹,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
它與寒食節、清明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祭祀活動,但時間並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壹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裏將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後壹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中元節的歷史淵源
在《易經》中,“七”是壹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
“七”也帶著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歲始受教育,十四歲進入青春期,二十壹歲身體完全成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復生之局。
“七月是個吉祥月、孝親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數的周期數,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