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應該記憶頗深,尤其是常被當做名言來警示激勵自己,讓自己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困難。但奈何,這首詩的作者本身的命運卻讓人唏噓,本是壹代重臣,但奈何壹時之舉,被帝王所記恨,最終也只能枉死。
提起明朝的 歷史 ,自然 跳不過壹位經典的人物——於謙,不僅僅是在明代自身的王朝發展過程中,就以之後的清代 社會 ,進而到了今天的時代之中,於謙壹直被當作崇敬的英雄,因為他自身的選擇與作為對於當時的國家來說,有著極大 的魄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自身的精神值得後世來敬仰學習。
洪武三十壹年(1398年),於謙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裏。 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誌向高遠。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壹日。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也許正是這樣才培養出他剛毅 的性格。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考取辛醜科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於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於謙被任命為禦史,待高煦出降,宣宗讓於謙數落他的罪行。於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禦史的淩厲攻勢下,朱高煦被罵得擡不起頭。完全在道義之上戰勝了他,也讓這場叛亂得到完美的解決,於謙也在政壇之上初顯自己的鋒芒。
正統十四年(14 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於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於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此時 郕 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這時便在朝廷之中展開了壹場關於戰和退的辯論。
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於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壹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確實前朝的例子活生生地擺在面前。如果南遷偏安壹隅,和南宋小朝廷又有何區別,難道大明王朝也只能在壹方醉生夢死了嗎?因此,於謙堅決支持不能南退,同時阻止有效力量進行反抗,保全大明王朝的根基。
但是,國不可壹日無君,尤其是在這種危難的局勢之下,英宗在外的情況尚不清楚,如果國內的情況得不到穩定,那必將會引起地方勢力的反叛。因此,緊急情況之下當有所作為,最終在於謙力薦之下,便立了英宗的親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便為代宗。 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年號景泰。但這壹件事也為於謙的命運埋下了禍根。
壹切的事情註定會在英宗歸來之後得到清算,倘若英宗重新掌權,必將會有所作為。
公元1457年,隨著明英宗的壹聲令下,大明護國功臣於謙於少保在他曾經拼死保衛的北京城前迎來了自己的人生結局——被斬立決。那壹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於謙再無復生的可能。
於謙的愛國之心自然無需再多做證明,過往的種種都表明他始終站在大明王朝的壹邊。只是,因為自己當初的決定,讓英宗心裏對他充滿了芥蒂,可能在平時也尚未表現出來,但是英宗重新掌權之後,所有的壹切都必須得到清算,於謙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壹環。
當時,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後,被俘的明英宗變得毫無利用價值,為了給明朝內部增加矛盾,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部無條件釋放,明英宗的即將回歸壹度讓明代宗朱祁鈺很尷尬,此時於謙站了出來,他說: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 。最終,歸來的明英宗坐穩了自己太上皇的位置,而英宗也只能深居深宮之中,暗暗蟄伏,畢竟,皇位太過誘人,倘若有機會,便會掀起新的風雨。
最終,便有了之前壹幕,壹代忠臣在自己曾經保衛過的北京城下,被斬立決。
南宮復辟之後,英宗重掌大權,再登天子之位。
明英宗復辟的第壹件事便下旨斬殺於謙於少保。其實在下旨之前,明英宗內心也是充滿矛盾的,他明白於謙的護國功勞,知道沒有於謙當初的貢獻,就沒有自己之後的回歸,為此他曾特意說了壹句: “於謙實有功。”然有 功歸有功,自己復辟的名正言順才是大事,基於此於謙必須死,不然則師出無名,在此情況下有功的於謙被處死。綜合來看,兩人處在了對立面,即使他是大明朝的功臣,最終也只能有這種結局。
也許正是明英宗重掌大統,無人敢逆這位天子的意願,畢竟他需要壹批人來立威,好讓自己鞏固皇位。即使在皇太後知道了於謙被處死的消息之後,也只是無奈嘆息,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兒子的野心不僅僅止於此。
明英宗去世之後,明朝內部便開始了壹場為於謙平反的活動。畢竟在他們的心中,於謙確實是大明朝的功臣。
明英宗之後,明憲宗即位,他下令給於謙平反,恢復於謙的官職,另外特賜祭祀,在祭文裏面,明憲宗對於於謙的貢獻給予了肯定,他說: “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於謙在 歷史 之上,終於迎來了正面的評價。
而之後,明朝的幾代帝王也都對於謙有所正面評價,並且不斷給予他所褒揚,也讓於謙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終究成為明朝 歷史 有名的朝臣。
到了清朝時期,於謙依然得到了王朝的認可。清朝官方編撰的《明史》,稱贊於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當時,於謙與嶽飛、張煌言因為都安葬於西湖,被大家稱為“西湖三傑”。
1751年,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期間,為於謙親筆題寫匾額“丹心抗節”。
於謙對於大明朝的貢獻是巨大的,倘若不是他曾經的堅持,或許大明真有遷都南京的可能。而在他的堅持之下,不僅守住了北京城,更鞏固了大明的根基。他為了心中大義,可以英勇赴死,畢竟他的心中有著家國之情,知道自己該做何,不該做何。他也對得上 歷史 給予他的正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