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壹切相皆虛幻。若見異,則見如來。
這裏所謂的“相”是指外貌和名字。指壹切表象和名稱都是主觀意識的產物,不反映真實性,故稱“虛假”;如果我們認識到所有的“相”都不是“本來面目”,那麽我們就把握住了真理。所以說“真實者,是非也。”
達到這種程度的認識和運用它就是“如來”,所以說:“若從各方面分離,則諸佛皆名”;“是如來,說的是真話。”這樣的“異相”、“不相”或“不相生”,也叫“異相”。
擴展數據: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來源於印度早期大乘佛教。因為其中包含了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所以可以看作是《般若大乘經》中的壹個簡版。這本書說的是“無相”而不是“空”,保持了原來常見的古風。
在這部經典的六個版本中,鳩摩羅什的第壹個譯本通常是流通的。如印順法師所言,此後的五種譯法都是同壹智識體系的誦法,如《菩提六指》、《達摩克苦笈多》等,都是按照不成文和家族相關的版本翻譯的。只有羅氏把它翻譯成了中學(般若部)的朗誦會。
在印度,金剛經已經被知識淵博的人詮釋過了(無著作,無親屬)。傳入中國時,天臺宗、纖手、致知三家學說都有註釋。但是,中國的佛教深受大乘,壹系列真正的唯心主義的影響。每個教派表面上闡述的是金剛經,實際上闡述的是永久佛教和如來的本質。
三教合流之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釋金剛經,是強真理論和儒道信仰的混合體。受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加了加密咒,形成了念經儀式。此外,民間還有各種離奇的感應記錄。般若經典《金剛經》已經常態化,儒家化,迷信化,在中國特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