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人們在鑒賞中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壹般都從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下面是我整理的《暮江吟》原文及鑒賞相關內容。
《暮江吟》原文及鑒賞1暮江吟
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鑒賞
白居易純粹寫景的作品很少,這是壹首廣為流傳的千古佳作。
夕陽入水,美景絢爛,半江碧綠如瑟瑟之色,半江為紅日所映。“殘陽”緊扣標題“暮江”二字。“鋪”字用得貼切精當,透露出陽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寶石名,《通雅》:“瑟瑟有三種,寶石如珠,真者透碧。”詩中用來形容殘陽照不到的半邊江水的顏色,與陽光照到的呈紅色的壹面交相輝映,加之天邊緩緩下沈的紅日,構成壹幅色彩絢麗的殘陽鋪水圖。前人對此,紛紛以“工致入畫”(楊慎《升菴詩話》);“寫景奇麗,是壹幅暮色秋江圖”(《唐宋詩醇》卷二十四)稱贊,可見其摹寫之妙,非同凡響。
白居易的詩擅長鋪敘,而這首小詩則壹反常態,騰挪跌宕,富於變化。前面還是江面晚景,轉眼間給人們展現的卻又是不僅比喻恰當貼切,同時也暗含著深厚的意蘊。因為只有傍晚到初夜這壹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會如壹彎弓,並且在這壹時刻懸在遙遠的天空中。與首二句殘陽碧波的描寫聯系起來看,時間上是由傍晚到初夜,足見詩人流連忘返,長時間陶醉於眼前美景之中。詩人惜墨如金,僅用二十八字就描繪出殘陽碧波的交輝與月牙初懸的靜夜兩幕勝境。本來是平常的景致,壹經過詩人生動準確的描繪與組合,便顯得那麽迷人!讀此詩者,也會不由得與詩人壹起,陶於這奇妙的境界中。
《暮江吟》原文及鑒賞2暮江吟-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曾祖父白溫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所以他是下邽人。白居易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壹。五六歲時便學作詩,九歲通曉音律,十五六歲時,就能寫出很好的詩篇。唐貞元時的進士,曾在朝中任左拾遺等職,後因得罪權相,貶為江州司馬,以後累任杭州、蘇州刺史等職,晚年曾任刑部尚書。他的詩題材廣泛,描寫細致動人,語言生動、通俗,主要作品有《賣炭翁》《觀刈麥》《長恨歌》等。
註釋
鋪:指太陽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綠色寶石。這裏形容背陰處的江水顏色。
可憐:可愛。
真珠:珍珠。
譯文參考
壹道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江水半邊泛出碧綠色,半邊泛出火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這個秋天夜晚,露水像顆顆圓壹潤的珍珠,月亮像壹張精巧的彎弓。
賞析
(賞析壹)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壹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壹時壹物的吟詠,在壹笑壹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沈到新月東升這壹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壹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象“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壹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沈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壹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壹看:呵呵,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多麽象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壹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再擡頭壹看:壹彎新月初升,這真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壹張精巧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壹句詩裏──“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弓也似的壹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麽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令人嘆絕。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壹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壹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壹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賞析二)
白居易純粹寫景的作品很少,這是壹首頗為人稱道的小詩。
夕陽臨江,美景絢爛,半江碧綠如瑟瑟之色,半江為紅日所映。“殘陽”緊扣標題“暮江”二字。“鋪”字用得貼切精當,顯示出陽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寶石名,《邇雅》:“瑟瑟有三種.寶石如珠,真者透碧。”這裏用來形容殘陽照不到的半邊江水的顏色,與陽光照到的呈紅色的壹面交相輝映,加之天邊緩緩下沈的.紅日,構成壹幅色彩絢麗的殘陽鋪水圖。前人見此,紛紛以“工致入畫”(楊慎《升菴詩話》);“寫景奇麗,是壹幅暮色秋江圖”(《唐宋詩醇》卷二十四)譽之,可見摹寫之妙,非同凡響。
白居易的詩擅長鋪敘,而這首小詩則壹反常態,跳宕騰挪,富於變化。前面還是江面晚景,馬上給人們展現的卻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實則自然。“露似真珠月似弓”壹句,不僅比喻恰當貼切,同時也隱藏著深厚的意蘊。因為只有傍晚到初壹夜這壹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會如壹彎弓,並且於這時分懸在遙遠的天空中。與首二句殘陽碧波的描寫聯系起來看,時間上是由傍晚到初壹夜,可見詩人流連忘返,長時間陶醉於眼前美景之中。詩人惜墨如金,僅用二十八字就描繪出殘陽碧波的交輝與月牙初懸的靜夜兩幕勝境。本來是平常的景致,壹經詩人生動準確的描繪與組合,便顯得那麽迷人!凡讀此詩者,也會不由得與詩人壹起,陶醉於這奇妙的境界中。
《暮江吟》原文及鑒賞3原文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譯文
壹道殘陽倒影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壹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壹半呈現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壹彎新月仿佛是壹張精巧的弓。
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祖國江河的感情。
賞析
《暮江吟》主要是寫“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詩***四句。前兩句寫夕陽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這是最真實可信的暮色江景。後兩句寫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場景。詩中“九月初三”與“月似弓”上下緊扣,寫的是黃昏時的自然景色。這裏的“九月初三”,點明時間,“月似弓”則是詩人看到的景象。當然,這種景象只能在日落後不久才能看到,因而這兩句主要還是寫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書上說的那樣是寫“美麗的夜景”。
說後兩句仍主要寫暮色江景,有其科學上的依據。根據天文學常識,九月初三日,月亮位於太陽以東約45°,形狀像個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後出現於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見時間局限於日落後2至3小時。從詩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月亮的地平高度不會很低。太低了,由於樹木、建築、霧氣等影響就不會看到。據此,讀者可以推測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當在九月初三黃昏,即日落後不久。從民用時間看,仍屬於傍晚,即“暮”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