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詩觀:寫詩是壹種生活。
那些年,在桑多河邊
下雪的時候,我多半
是在家中,讀小說、寫詩、或者
給遠方回信:
雪,撲向燈籠,撲向窗戶玻璃,
撲向墻角堆放的過冬的煤塊。
意猶未盡,再補上壹句:雪,撲向郊外
壹座年久失修的木橋。
在我身後,爐火上的鋁壺
噗噗冒著熱氣。
但有壹次,我從鎮上喝酒回來,
經過桑多河上的木橋。猛壹擡頭,
看見自己的家——
河灘上
壹座孤零零的小屋,
正被四面八方的雪包圍、撲打……
河曲馬場
僅僅二十年,那些
林間的馬,河邊的馬,雨水中
脊背發光的馬,與幼駒壹起
在逆光中靜靜嚙食時間的馬,
三五成群,長鬃垂向暮晚和
河風的馬,遠雷壹樣
從天邊滾過的馬……壹匹也看不見了。
有人說,馬在這個時代是徹底沒用了。
連牧人都不願再牧養它們。
而我在想:人不需要的,也許
神還需要。
在天空,在高高的雲端,
我看見它們在那裏。我可以
把它們壹匹匹牽出來。
? 1357年的春天
她每天清晨
都去湟水河谷背水。
經過青稞地、油菜花地;經過
1357年春天
壹個“美滿的”日子。
壹如經傳所載。
微喘著氣,這個
幸福、懷有身孕的女人,歇在
壹塊大青石上面。
壹只黃蝶,歇在
背上盛滿清水的木制水桶上面。
玉蜀黍般的前額,掛著
珊瑚般的汗珠。
她的身後:十萬佛像之寺。
面前,是莽莽蒼蒼的青藏。
? 壹抹憂傷
壹只卓瑪懷抱的褐色小羊。
十二根發辮,圈住夕光追擊下的
壹座烏鴉村莊——
像是西海公主明亮眼神中壹抹暗含的憂傷。
壹具雕花馬鞍
黎明在銅飾的烏巴拉花瓣上凝結露水。
河水暗漲。酒精燒壞的大腦被壹縷
冰涼晨風洞穿。
……雕花宛然。凹型鞍槽,光滑細膩——
那上面,曾蒙著壹層薄薄的霜雪。
鏨花技藝幾已失傳。
敲銅的手
化作藍煙。
騎手和駿馬,下落不明。
草原的黎明之境:壹具雕花馬鞍。
壹半浸入河水和泥沙;壹半
辨認著我。
辨認著我,在古老的析支河邊。
雨季
——給人鄰
說定了,陪妳去瑪曲對面的唐克。
看亞洲最美的草原,看雨後河曲
壯麗的日出……
我閑居已久,懶於出門,心中長滿蘑菇。
我們搭伴去唐克,是第壹次。也可能
是最後壹次。
雨季如此漫長,草原上的小路泥濘不堪。
我去屋後林中
砍兩根順手的木杖,趁著晨霧未散。
人鄰評《雨季》:
這首詩依舊單純,隨意到幾乎什麽都沒有,但是我甚至在裏面讀到了佛洛斯特的那種樹木和雨水的回聲。詩歌何用?詩歌是無用的,它的無用就是它的有用。這沒有任何用處的分行的文字,長久地感動了我,也感動了那些看到這些文字的讀者。雨季,泥濘,晨霧,但是那兩根木杖隨著草地上的步履就快要伸入曙光。
? 壹個酥油花藝人與來自熱貢的唐卡畫大師的街邊對話
每到冬天,我的十根手指
都會感到火燒似的疼痛。
我必須不斷地
將它們浸在 冰水之中。
只有這樣
那些花朵,才有可能
在它之上浮現。
我更像壹個匠人。使用許多工具:
鋸子、錘子、釘子、繩索、石膏……
我會花很長時間用鵝卵石打磨壹塊粗布。
我使用壹大堆礦物質顏料,甚至鼻血。
當然,冥想打坐的時間也不會少。
有壹些時間
要花在去山洞的路上,順便觀察
植物的形狀。
我壹閉上眼睛,就會看到
光芒、色彩和神跡;聖山與聖湖
存在壹種神秘的透視關系。
這壹切,都是在壹場持續數月的熱病中完成的。
我盡可能保持這種冥想和高熱的狀態
直到奇跡出現,壹切
浮出水面。
剩下的事就簡單多了
徒弟和裝裱匠人就可以完成啦。
註:據《大昭寺誌》記載: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在壹次神示後,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這就是藏民族的第壹幅唐卡。
趙卡評《壹個酥油花藝人與來自熱貢的唐卡畫大師的街邊對話》:
阿信的語言是刻意經營的,如同托缽僧式的堅持他的法度之嚴密、聲調之跌宕的變化,他仿習但劇變,“這壹切,都是在壹場持續數月的熱病中完成的。”“我盡可能保持這種冥想和高熱的狀態,直到奇跡出現,”那種語言就是跳出了事物或人群中的語言,呈扇形逐次展開的語言,沒有固定位置的語言,相互凝視的語言,舞姿同壹的語言,穹窿般的語言,對現實冷漠的語言,匠人的語言,臻極化境,不知死亡為何物的語言。
? 玉米地
雪粒在地上滾動。
這是今年的玉米地,剩下空稭稈。
枯幹的玉米葉片在風中使勁摔打。
運苞米的馬車昨夜軋過薄霜,
留下深深轍痕。
無遮蔽的北方,雪粒
從馬背上濺落。
砍倒的玉米稭稈橫臥壹地。
我的棉襖
就扔在稭稈上。我的馬,
站在那裏,打著響鼻。
我要把砍下的稭稈運回去,
堆放在谷倉旁的場院裏。那裏
金黃的玉米堆放在架子上,
雞啄食雪粒,壹頭大畜生,
用蹄子刨著僵硬的土。
而我正忙著低頭裝車,沒留意身
搬空的玉米地,早已風雪迷茫。
大解評《玉米地》:
我喜歡阿信的這首《玉米地》,是因為他的淡泊,平靜,和語言的準確性。在他的敘述中,文學性好像是多余的,語言會自然呈現出世界的原貌。可貴的是,他在緊貼地面的及物性寫作中,預留了形而上的空間,讓簡單的事物釋放出巨大的張力。而做到這壹切,他似乎毫不費力。
在塵世
在趕往醫院的街口,遇見紅燈——
車輛緩緩駛過,兩邊長到望不見頭。
我扯住方寸已亂的妻子,說:
不急。初冬的空氣中,
幾枚黃金般的銀杏葉,從枝頭
飄墜地面,落在腳邊。我擁著妻子
顫抖的肩,看車流無聲、緩緩地經過。
我壹遍遍對妻子,也對自己
說:不急。不急。
我們不急。
我們身在塵世,像兩粒相互依靠的塵埃,
靜靜等著和忍著。
大衛評《在塵世》:
這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壹個畫面,在去醫院的路上遇見了紅燈,緩慢的車流長得望不到頭,仿佛那就是絕望本身。“黃金般的銀杏葉,從枝頭/飄墜地面,落在腳邊”,此句既增加了場景中的動感,也以葉的飄落預示著某種事物的終結。去醫院是急事,遇紅燈更急,擁堵的車流又加劇了這種急,本是急得不能再急的事,詩人卻在詩中用了四個“不急”。在“等著與忍著”前面加上“靜靜”二字,這是多麽巨大的無奈,又是多麽自信的堅定。最後兩句提升了全詩,把日常生活中的壹件小事上升到人生的哲理。
? 速度
在天水,我遇到壹群寫作者--
“寫作就是手指在鍵盤上敲打的速度。”
在北京,我遇見更多。
遙遠的新疆,與眾不同的壹個:
“我願我緩慢、遲疑、笨拙,像壹個真正的
生手……在壹個加速度的時代裏。”
而我久居甘南,對寫作懷著愈來愈深的恐懼。
“我擔心會讓那些神靈感到不安。
它們就藏在每壹個詞的後面。”
楊光祖評《速度》:
“我擔心會讓那些神靈感到不安。它們就藏在每壹個詞的後面。”讀到這句詩,是在壹個午夜,我的靈魂不由壹驚。我們看多了以真理自居,以上帝口氣說話的詩人,我們閱讀了太多的垃圾詩、口水詩,忽然碰到壹個詩人,“我擔心會讓那些神靈感到不安。它們就藏在每壹個詞的後面。”說實話,真有點不適應。但我們很明白,這才是真正的詩人。
山坡上
車子經過
低頭吃草的羊們
壹起回頭——
那仍在吃草的壹只,就顯得
異常孤獨
古馬評《山坡上》:
這首語言清澈、凝煉的詩作不僅讓我們見識了小詩的“小”如何可以包容壹個空闊、廣大的背景,還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那只吃草的羊的孤單,其實就是詩人阿信的孤單。在甘南草原多年,草原的寧靜、遼闊、大氣、蒼涼已不知不覺滲透到了他的諸多詩篇之中。
小草
有壹種獨白來自遍布大地的憂傷。
只有偉大的心靈才能聆聽其灼熱的絕唱。
我是在壹次漫遊中被這生命的語言緊緊攫住。
先是風,然後是讓人突感心悸
四顧茫然的歌吟:
“榮也寂寂,
枯也寂寂。”
沈葦評《小草》:
阿信是西部風物的天然通靈者。他並不刻意追求大氣磅礴的“超越”,更傾心於細微處的“挖掘”。正因為把自己放得很低,阿信聽到了於無聲處的聲音,收獲了地域啟示的“金箔”。在《小草》壹詩中,我聽到了壹個超然而獨異的聲音,它來自源頭,來自我們的血脈。與其說它是有聲,還不如說它是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
? 大金瓦寺的黃昏
大金瓦寺的黃昏,光的喧鬧的集市。
集市散了。然則又是
寂靜的城。
——陰影鋪開,
壹大片民居的屋頂,波動如鐘。
此際,想象我就是那個
徹夜苦修的僧人,
遠離塵囂,穿過壹條藻井和壁畫裝飾的長廊。
我是否真的能夠心如止水?
我是否真的能夠心如止水?
不因檐前飄落的壹匹黃葉,驀然心動。
……但我想
我是有點癡了……終於有夜雨和犬吠。
終於有如鼓的街面,壹輛馬車
打身邊經過。
唐欣評《大金瓦寺的黃昏》:
阿信的詩,繼張子選之後,又壹次給西部註入詩人的特殊境遇和感受,與他傾心的詩人昌耀不同,他有時候竟有些唐代詩人王維的氣質。這位低調的、安靜的詩人讓我們在這個加速度的年代,慢了下來,意識到自己的錯亂和錯位,但對於他自己,阿信卻似乎仍然感到是無助和無奈的。但可以肯定,最後得救的壹定是,也必須是這樣的詩和這樣的人。
? 在草地上
草地太潮。陽光
太猛。壹股菌類植物的濃烈氣味。
那話語的河流:貼近又疏遠
疏遠又貼近。
在廣闊的時間上久坐:我,和誰?
漫長壹生中再尋常不過的情景
只剩下模糊的輪廓和氣息。
驀然想起:壹種遙遠而親切的感動。
然則又是,壹柄巨錘,壹股
悲不可抑的洪水。
玉上煙(顏梅玖)評《在草地上》:
“洪水”不是突然產生的悲劇,“過程”的意義就在於讓壹切理所應當。“在廣闊的時間上久坐:我,和誰?”“然則又是,壹柄巨錘,壹股悲不可抑的洪水”,整首詩透著虛無感和悲傷。閱讀是壹種相互印證的過程。***鳴的閱讀,意味著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這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