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茫茫草過平原,壹歲壹歲壹歲是什麽意思?

茫茫草過平原,壹歲壹歲壹歲是什麽意思?

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草,年年枯萎,年年綠。

這句話出自白居易《別了古草》,原文:?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貞元三年(787),作者十六歲。詩歌是壹種應試練習。根據科舉考試的規則,目前任何指定的、限定的詩題都必須加上“福德”二字。做法類似於吟誦事物,題意壹定要付之明確,聯系要清晰,交鋒要精準,整篇文章要空靈渾厚,才能說得貼切。束縛那麽嚴,所以身體沒那麽優秀。據記載,作者於這壹年由江南入京,收錄於著名學者顧匡題獻的詩中。起初,顧況看著這位青年學者說:“米貴,住在裏面容易。”雖然是以聚義為名的戲言,但也有京城不好相處的寓意。而在讀完“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這句話後,我不禁大為佩服。我說:“生活在壹種語言裏很容易。”並廣受好評。(見唐章谷《倡導閑適》)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被推崇的。

詠物詩也可以看作是寓言詩。有人覺得是對反派的嘲諷。從全詩來看,原草雖指某事物,但其隱喻意義並不確定。“野火不曾把他們完全燒毀,春風吹又高”,然而,作為壹種“頑強”,卻是眾所周知的,成為流傳千古的絕唱。

詩歌欣賞:

第壹句就是“古草”二字。原來的草是多麽茂盛(“超然”)啊,抓住了“春草”的生命力,可以說是不著痕跡地超然於“春草長呀長呀”了,為下文打開了壹個好的思路。就《古草》而言,何不開篇為《秋來幽深徑》(原《秋草》為古僧所作),整個故事將是另壹種氣象。雜草是壹年生植物,春天茂盛,秋天枯萎。“隨著每個季節來來去去”似乎也僅此而已。但是,寫“枯-榮”和寫“榮-枯”是很不壹樣的。如果後者是秋草,妳就出不了三四句好句子。“壹”兩個字重疊在壹起,形成壹聲嘆息,先表現出壹種說不完的感覺,三四句話就跟著來了。

"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他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這就是“枯萎的榮耀”這個詞的發展,從壹個概念變成了壹個形象。古草的特點是生命力頑強。不能割不能鋤。只要留壹點根,第二年就會更綠更長,很快蔓延到元葉。作者抓住這個特點,不說“無止境的劈砍和鋤地”,而寫“野火從不把它們完全消耗掉”,營造出壹種豪邁的意境。野火燎原,火焰可怕。瞬間,大面積的幹草被燒為平地。強調毀滅的力量和毀滅的痛苦,就是強調再生的力量和再生的喜悅。火可以“燒盡”壹切雜草,甚至莖葉,但作者說它“取之不盡”,意義重大。因為無論火勢有多猛,都沒有辦法幫助深埋地下的樹根。壹旦春風融化成雨,雜草的生命就會復活,並以快速的生長再次覆蓋大地,回應火的濫用。看那“茫茫草海”,不就是壹面勝利的綠色旗幟嗎?“他們在春風裏又長高了”的語言簡潔有力,“重生”壹詞有三分十個意思。宋、《殘改齋隨記》說這兩句話“不如劉長卿的詞《春日燒綠》言簡意賅”,但並不是真的看到。

第五、六句續寫“古草”,以“古草”為中心引出“別”的意思,所以是轉折。流水對最後的組合是自然的;而且這種組合是對的,美在精工,而且相當多變。《方圓》和《崔靜》都描寫草,比“原草”形象更具體、更生動。方說“遠”,古平原上香氣彌漫;崔月“陽光明媚”,綠油油的草地沐浴在陽光中,美如初見。“入侵”和“連接”這兩個詞緊隨“重生”二字,寫出了壹種蔓延擴大的趨勢,再次凸顯了在生存競爭中的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和“荒城”與“古平原”極其相切。道教古城雖然荒了,但草的生長又恢復了它的青春。與原來秋草的秋平原相比,充滿了生機。

作者沒有為了“固原”而寫固原,同時又安排了壹個典型的告別環境:固原在《沙地》中的景色是如此迷人,而告別發生在這個背景下又是如此憂郁而富有詩意。“王孫”壹詞借用楚辭造句,壹般指行者。“王子和孫子遊走了,春草長起來了。”指的是看到茂盛的草還沒有回來的人。然而,在這裏,它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寫的是看到茂盛的草送走的悲傷。似乎每壹片草葉都充滿了特別的感情。真的是:“恨似春草,更進壹步還活著”(李煜《清平樂》)。這是多麽有意義的結局啊!詩至此,“別了”已說清楚,題意已定,全篇收筆。《古原》、《草》、《送別》融為壹體,意境極其渾渾。

關於作者:

白居易(772-846),河南新鄭人,祖籍太谷,象山居士樂天人,最隱先生。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元稹* * *倡導新樂府運動,與劉禹錫並稱世界“白元”、“白柳”。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樸實通俗,被譽為“詩人魔術”、“詩人之王”。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香山。流傳至今的有白的《長樂集》,代表作有《長恨歌》、《炭人》、《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