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歷史悠久。根據市區寶積巖、朱皮巖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朱皮巖人已進入母系社會階段,距今約1萬年。
夏商周時期,這裏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設桂林、大象、南海三縣,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由來,但縣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代丁原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在此設石安郡,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為石安後國。三國時先屬蜀,後屬吳。甘露元年(265年),設石安縣,縣城在今桂林。隋唐時期,屬嶺南貴州總經理。唐武德四年(621),李景秀在獨秀峰南建城。貞觀八年(634年)改稱臨桂縣,屬貴州石安縣。光化學過程後三年(900年),屬於荊江節。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屬楚,貴州。宋朝時屬廣西,廣南西路,後屬靖江府。元代屬廣西中書省靖江路。明清時期屬廣西桂林。民國時,屬廣西省。
1914更名為桂林郡,1940建立桂林。1944 165438+10月至1945 7月28日,被日寇占領。恢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它曾長期是廣西的首府。1949 165438+10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文化
桂林文化底蘊深厚,以山水文化著稱。其精髓是中原文化,源頭在興安靈渠。它連接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把先進的中原文化輸送到整個嶺南。俗話說,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郭沫若認為,靈渠“善意呼應長城南北,是世界奇觀。”嚴伯贊說:“不到靈渠之岸,不知皇帝也。”這是學術界對靈渠的評價。
桂林山水文化有壹個有形的載體,那就是桂海碑林。桂林石窟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絕對是世界第壹。其中,堪稱國寶的摩崖石刻有米菲的《富博自畫像》。所以桂林壹直有“看山如畫,看山如讀史”的說法。藝術、文學、歷史與山水融為壹體,是天人合壹的精彩註解。
整個桂林市都是山水文化的象征。山川是中國人安放身心的合適場所。城中之城是靖江王城,以南面的支柱杜秀峰為中心,東西綿延、高大帥氣的疊彩山正好成為杜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山”。城北有鐵峰、鸚鵡兩山,東有漓江為其庇護,西有桂湖為其依托,南有榕湖為其依附。再加上桃花江的錦上添花,象鼻山、富博、保濟山的巧妙點綴,壹座獨特的山水城市浮出水面。
此外,通過靈渠,中原文化壹直由北向南推進,把會澤流行的詩文哲學帶到八桂,開辟了民智的文化教育體系,給八桂人民帶來了學為優、為官為民的人生進步思想。南朝時,被謝衍稱之為桂林官員的顏延之,在獨秀峰閱巖讀書寫作多年,成為桂林文化城第壹位中原文化使者。後來,在獨秀峰山麓出現了唐朝的付雪,這是桂林歷史上第壹個付雪。清代有四位來自宮媛的狀元,位列全國第五,他們的名氣至今仍在靖江王城第壹坊閃耀。當代廣西師範大學是廣西人文學科實力最強的大學。顯然,以顏延之命名的閱巖已成為桂林的文化教育中心,其文化已流傳千年。
壹個傳說是...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的傳說講了很多年,沒人清楚,也沒幾個人研究過。傳說秦始皇派石魯帶領民工挖掘靈渠,靈渠完工。秦始皇由宰相李斯陪同,微服遊覽桂林山水。他的哥哥有壹個愛好。他喜歡喝鯉魚須魚肚酒。很脆。來到漓江,我看到,哇,漓江的鯉魚可以用手拿了,我高興極了,他拍著屁股讓船夫快點拿過來,給我好多錢。不知道壹頓飯要炒壹個海碗需要多少鯉魚。秦始皇在漓江上遊呆了半個月,殺了上千條鯉魚。鯉魚王跳進漓江,發誓要把秦始皇的遊船翻過來,讓他去死!河伯知道這個警告,說皇帝的東西不要亂動。妳應該趕緊另想辦法。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做了魚須(米粉)和魚肚(粉末)。秦始皇吃了,驚嘆不已。從此,桂林米粉問世。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成為千古暴君,百姓不喜歡他。他幹脆把桂林米粉的傳奇內容改成了壹個在桃花江上擺渡的年輕人,把鯉魚王從漓江裏救了出來。鯉魚王問他想要什麽回報。小夥子是個孝子,說老母親生病,吃不下飯。鯉魚王聽了他的話,教他學習制作米粉的技術。老母親吃了,好吃又好消化,病就好了。因為小夥子是瑤族,所以據說米粉最早是瑤族同胞做的。從前米粉作坊的浮雕格子窗上總掛著壹條木鯉魚,就是根據這些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