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居易。唐代詩人
詩的前兩句意思: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壹、詩全文: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二、詩釋義: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壹吹依舊蓬勃生長。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延至荒城壹片翠綠清朗。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三、詩文賞析:
這是詠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壹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離離原上草
“離離”當以《易經》之離卦象之也,曰火,曰麗,曰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此喻草之生命力也。麗者,絢麗也,言其繁盛足以自賞也。離者,依卦象乃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行於中道,是遠離世俗塵囂也。離離,離之再離,言其絕世之甚也,自清故得其成也。
“原上”,草原平坦、土壤肥沃之謂也。於此乃喻本源,離於世俗塵囂,深深紮根於大地也,是以有其生命力與繁榮!欲修無上道,必當離塵絕俗,深達本源,方得自在神通也!今眾學人逐於知欲,是離源之行也,南轅北轍!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老子》。
“草”,於此當訓為“早”(略去表象本意)。於本源上早,是謂深達本源法,善行本源行,是為眾生之早(先)也。是以“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鬼谷子》”,本源於古!故孔夫子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自謂也。
壹歲壹枯榮
“壹歲壹”,此言其不易之恒常也。恒常之道乃常道,常道乃必歷之途也,是以無喜怒掛懷於斯。壹切簡簡單單,夫又何求?其有何欲?!自然之道也哉。
“枯榮”,枯則同古以察稽之,榮則同容以納祥之,是行素樸之道也(可於《中庸》參之)。素樸之道乃合於大道也。
野火燒不盡
前有其火德之贊,於此用火攻之,乃明於其與火之異同也。火,釜底抽薪,則自息矣!草之勝火,乃其深根固砥於原上,是深達本源也!土上可生木,木可當柴火非土無木,非木無火!此以明本也,得此方不妄作勞,禍害壹方也!夫炎帝之受垢,其於此乎?!
“野火”,謂於無常。“壹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 ……”,皆必為無常所奪也。然無常奪去者何?!真如自性,眾生之本如也!故修於大道,當絕離塵囂,深達法源法,斯為至實之相也!
眾人可自省今日之自我所擁有之壹切,何者懼乎無常?何者終歸變滅?何者是常?依此了了,明而行於聖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春風吹又生
“春”,乃四時之壹也,於此謂行乎正道應機接物,無所執止也,是為順應自然,不逆天行事也。
“風”,風助火勢,火借風威。此謂得此道之人,能得眾之響應也,非唯得眾之響應,亦得天地自然之助也,是謂天人合壹。亦謂得此道之人,其造化之無盡善也。
四、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5、16歲時,立誌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29歲,進士及第。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於此,後在詩壇上齊名,並稱“元白”。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司馬。這對他是個沈重的打擊。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後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築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並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
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後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遊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後病終。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峰。詩人李商隱為撰墓誌。
白居易壹生留下近3000篇詩作。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花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白居易生前,曾對自己的詩文進行過幾次編集,初名《白氏長慶集》,後改名《白氏文集》,***收詩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寫5部。唐末動亂,抄本散亂,又經輾轉刻寫,已非原貌。現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刻本,僅71卷,收詩文36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