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陳子昂的《修竹篇序》的翻譯如下文:
東方公足下:詩歌(的光榮優良傳統)已經衰弊/中斷五百年了。(指從西晉至唐初)。漢魏時期優秀的風骨傳統,晉宋(指南朝宋)雖然沒能流傳下來,但是在現存的文獻中有可以找到證明。我閑暇的時候曾經欣賞齊梁的詩歌,(我覺得當時的創作)過分追求詞采的華麗 ,而缺乏內在的比興寄托(非常的空洞),每每感慨萬千。
回想古人,常常擔心浮艷綺靡(的文風充斥文壇),而風雅之風就此沈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從昨天在解三家裏欣賞了您的《詠孤桐》詩,(深深地感到詩中透露出壹種)端直飛動的風骨美,詩歌的音節隨感情的波瀾起伏而不斷波瀾起伏,詩歌寫得十分格調明朗,節奏鏗鏘有力。
於是乎心目為之壹新,消除了那種沈悶和抑郁之感。(我)沒想到(又從您的詩作)感受到了建安風骨、正始之音,(想必這)也可以令建安時代的作者相視而笑(感到欣慰)。解三先生說:“您可以與晉代的張華、何劭相比肩”,我也認為這是知音的話。所以感嘆於雅制(的復興),寫了這首《修竹詩》,自然期待獻給知音之人欣賞。
原文: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壹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雲:“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亦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壹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修竹篇序》後面的古詩:
龍種生南嶽,孤翠郁亭亭。
峰嶺上崇崒,煙雨下微冥。
夜聞鼯鼠叫,晝聒泉壑聲。
春風正淡蕩,白露已清泠。
哀響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歲寒霜雪苦,含彩獨青青。
豈不厭凝冽,羞比春木榮。
春木有榮歇,此節無雕零。
始願與金石,終古保堅貞。
不意伶倫子,吹之學鳳鳴。
遂偶雲和瑟,張樂奏天庭。
妙曲方千變,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願事仙靈。
驅馳翠虬駕,伊郁紫鸞笙。
結交嬴臺女,吟弄升天行。
攜手登白日,遠遊戲赤城。
低昂玄鶴舞,斷續彩雲生。
永隨眾仙去,三山遊玉京。
譯文:
龍種生長在南嶽衡山,孤傲的翠竹茂盛高聳。
上面是峰嶺高峻挺拔,下面有煙雨幽暗朦朧。
夜裏聽到飛鼠的叫喚,白天亂耳有山泉淙淙。
春日和風正舒緩蕩漾,潔白露水已清涼晶瑩。
哀厲聲響如擊鐘鳴奏,深密色澤被霜雪滋潤。
歲寒天冷草木苦霜雪,修竹的光彩猶自青青。
難道不飽嘗凝凍凜冽?羞與春天的樹木爭榮。
春天的樹木有盛有衰,它的節梗卻從不雕零。
初衷本願與金石同類,永遠保持本性的堅貞。
沒曾想會有伶倫先生,吹奏它學那鳳凰之聲。
於是與雲和之瑟配合,設樂合奏在九天之庭。
美妙樂曲正千變萬化,簫韶壹曲也九奏而終。
確實靠的是雕刻的精美,願意經常地侍奉仙靈。
驅馳著青龍車駕馳騁,紫鸞笙抒發幽怨憤懣。
跟嬴臺仙女結識交往,升天行壹曲***奏齊吟。
手拉手兒直登上太陽,遠遊嬉戲又同到赤城。
樂聲中玄鶴翩翩起舞,五彩雲斷續彌布天空。
永遠地追隨眾仙而去,遊歷三山到仙都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