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兒童
壹、兒歌的定義及分類
兒歌就是指民間流傳的或文人擬作的供兒童吟唱的歌謠。兒歌的最簡潔的定義是“兒童歌謠”。從吟唱著的角度劃分,兒歌則有“母歌”和“兒戲”兩類。從作者的角度劃分,分為民間兒歌和創作兒歌兩類。
民間兒歌,就是流傳於民間兒童的口頭上的歌謠。民間兒歌從發生來講,也屬於民間文學的範疇。它具有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傳承性這些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
創作兒歌是成人作家專門為兒童編寫的兒歌,從發生的時間上來看,創作兒歌遠遠晚於民間兒歌。
與民間兒歌相比,創作兒歌主要有兩點不同:
第壹,與民間兒歌因集體創作而形成的類型化不同,創作兒歌是個人的創作,有比較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內容和形式都折射著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審美趣味;第二,民間兒歌往往流傳年代久遠,所反映的生活有的已經成為歷史,而創作兒歌因為是新的創作,具有比較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感,所表現的生活更為兒童鎖熟悉。
文學的發展並不是壹條直線進化的道路,作品的新舊不能成為判斷作品藝術價值高低的標準。
二、兒歌的價值
認識兒歌的價值需要具有真正的藝術眼光。兒歌其實是沈甸甸的,看似淺顯的兒歌其實蘊含著厚重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在思想和藝術方面,兒歌在幼兒的精神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幼兒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兒歌的韻語也有著任何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價值。
幼兒壹開始是用耳朵而不是用頭腦來學習語言的,憑借聲音了解語言的含義,聲音對他的作用遠遠大於語言意義對他的作用,所以這個時候,大人的兒語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兒歌韻語就是兒語發展到極致的壹個結果,在幼兒階段,兒歌的這種韻語對他們的語言學習非常重要。經過兒歌韻語的澆灌,幼兒心裏的語言的幼芽會飛速的破土成長。
作為民間文學,兒歌還具有記載、保存民俗的功能和價值。
三、兒歌的藝術特質
1.趣味性
從產生來看,兒歌是人類感受到生命和諧和愉悅時所發出的心聲;從接受來看,兒童吟唱兒歌,主要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趣味性必然成為兒歌的重要特質,表現在兩個方面:
表現內容上的趣味性和語言形式上的趣味性
2.淺易性
從幼兒的接受形式上看,不管是傳統兒歌還是創作兒歌,那是口頭文學。兒歌是供兒童吟唱的,而不是供兒童閱讀的。因此,它在內容上必須是淺顯的,適合兒童的生活經驗、思想情感和語言程度。
兒歌所表現的問題都明確而單壹,壹首兒歌壹般只說明壹個意思,不宜表達多重意思,讓兒童抓不住中心。
兒歌的淺顯性還表現在易記易唱上。
3.音樂性
音樂性是兒歌的生命,兒歌的音樂性體現在語言所具有的優美節奏上。從最普遍的意義上講,節奏是對比因素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結果。兒歌的語音的時間長度也就是詩律學上所說的音尺。在兒歌中,音尺必須對應整齊,否則不能產生完美和諧的節奏。兒歌更是講究音尺的排列變化。
兒歌的音樂性還體現在押韻上。
四、兒歌的十種特殊形式
1.搖籃曲2.遊戲歌3.數數歌4.繞口令5.連鎖調
6.問答調7.謎語歌8.顛倒歌9.時序歌10.字頭歌
第二節兒童詩
壹、兒童詩的成立
探討兒童詩的成立需要建立壹個歷史的維度。兒童詩的創作是從教育的目的開始的。
艾塞克·瓦茨博士是第壹個兒童詩的詩人,他創作的《聖歌》非常受歡迎;英國浪漫派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詩集《天真之歌》是兒童詩的先驅。之後又影響力的詩人是安·泰勒和珍·泰勒姐妹。
18世紀的兒童文學的教訓主義色彩也塗抹在兒童詩的創作之上。到了19世紀,兩個奇異的天才——愛德華·科爾和劉易斯·卡洛爾的荒誕詩出現,徹底顛覆了兒童詩的教訓性,給孩子們帶來了笑聲和解放。
19世紀以來的兒童詩創作的主要兩個立場,即歌詠兒童的立場和抒發兒童心聲的立場。
屬於外源型、後發的中國兒童文學與西方兒童文學的發展存在著時間上的錯位,在兒童詩的創作方面,當中國還處於歌詠兒童這壹階段時,西方的兒童詩創作已經超越了這壹階段,進入了抒發兒童心聲的階段。
英國小說家、詩人斯蒂文森的《壹個孩子的詩園》是19世紀最為重要的兒童詩集。
英國作家A.A.米爾恩為20世紀留下兩本暢銷的兒童詩的經典《我們小的時候》和《我們六歲了》。
兒童詩的創作隨著時代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湯森在評價20世紀後半葉的兒童詩創作時說:“近年來的壹般趨勢是由‘詩意’走向通俗,由花園走向街頭,且詩人不再以成人對兒童說話的口吻寫作,而是直接以孩童的口氣對他們說話。”
二、兒童詩的藝術特質
兒童詩不是成人詩的邊角料、半成品,兒童詩首先是壹首好詩,然後才能成為壹首兒童詩。
1.兒童詩的“獨白”
兒童詩是自由詩的壹種,雖然很多兒童詩依然講究節奏、有韻律、會押韻,但是與兒歌相比,兒童詩的音樂性明顯減弱。從文學語言的發展過程來說,自由詩是從“歌”向“散文”進行過渡的壹種中間狀態,在這壹過程中,韻律性在弱化,但是,思維性和意義性在強化。
兒童這種口頭言語是代表“對話”,但兒童詩這種書面言語是代表“獨白”。獨白是壹種復雜的結構,可以從容不迫地和有意識地進行語言的精心組織。獨白是壹種更高級的,更加復雜的形式,而且屬於晚些時候的歷史復雜產物。
作為“獨白”的兒童詩的言語則有很多說不出的東西,意義常常含於言外。“詩言誌歌詠言”兒童詩不像兒歌是即興的吟唱,而是深思的結果。由於兒童的“獨白”的性質,它既可以朗誦,也適宜於默讀。
2.兒童詩的“意象”
兒童的形象是生動的,同時又是直接而具體的,兒歌的形象常常是對印象的白描,是壹種客觀的形象或情景。
兒童詩卻可以“意在象外”,兒童詩的形象往往是壹種意象。
3.兒童詩的“個我”
兒童詩和兒歌的讀者的年齡階段不同,兒歌的讀者是學齡前的兒童,兒童詩的讀者為小學和初中的少年兒童。作為觀照兒童精神世界、幫助兒童心靈成長的文學,兒童詩必然要參與少年兒童精神世界的建構。兒童詩所應對的年齡,還包含著尋找、建設“自我”的時期,兒童詩自然會以表現“個我”為己任。
4.兒童詩的修辭
中國古代文論中有“情欲信 ? 詞欲巧”壹說,意大利的薄伽丘也說,不管詩的沖動多麽深入地激蕩了詩人的心靈,如果缺乏表達思想所必需的某些手段,如語法和修辭的壹些規則,那麽還是很難完成值得贊賞的作品。
兒童詩是詩,所以四喜對於兒童詩也是必需的手段。不過,兒童詩所使用的修辭當與成人詩歌有所區別。比如,象征、通感、矛盾修飾等修辭手法在兒童詩中很少用。兒童詩運用的修辭是比喻和擬人。兒童詩中也有圖像詩著壹類別。
兒童詩如果為修辭而修辭,就淪為技術主義。對詩歌的表現力來說,自然的想象、自然的感情是最為根本性的東西。而兒童詩恰恰因為有了自己獨特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感情世界,有了獨特的理解生活的方式,才使自己的修辭成為詩歌王國獨具價值的存在。
5.兒童詩的童趣
兒童文學本身就是充滿童趣的藝術。在而同時這裏,童趣表現的尤為集中和突出。這是兒童詩區別於成人詩的重要壹點,是兒童詩十分核心的藝術質地。
童趣是兒童詩的重要美學特質。
兒童詩的童趣有兩個層面的因素:第壹個層面是詩人所表現的兒童生活中特有的情趣,第二個層面是詩人的富於童趣的看取生活的眼光和富於童趣的詩歌表現。
童趣常常蘊藏在孩子們特有的感受事物的方式之中。
三、兒童詩的種類
兒童詩的分類與成人詩歌對比,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類。
在專門為兒童創作的抒情詩中,抒情主人公壹般都是兒童自己,優秀的詩人在創作時,將自己化身為兒童,從兒童的立場出發,以兒童的眼睛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尤其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
給兒童的抒情詩中還有壹種比較特殊的類型,就是朗誦詩。由於是專門為兒童朗誦之用而創作,其音韻和節奏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敘事詩是表現壹定的事件、情節的詩歌。與抒情詩比,敘事詩在感情的宣泄方面,是低調和內斂的。
給兒童的敘事詩中有兩種特殊的類型。壹種是童話詩。它是詩和童話相融合的產物;壹種是寓言詩,也是兩種文體相結合的產物。兒童詩還可以分為圖像詩、文字詩、荒誕詩和諷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