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滿族舞蹈和滿族歌舞文化簡介

滿族舞蹈和滿族歌舞文化簡介

薩滿祭祀歌舞:滿族人信仰薩滿教,在舉行祭神、祭天、祭祖等重大節日時,都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表演。薩滿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的過程中,薩滿腰上系著鈴鐺,手裏拿著鼓,穿著禮服,隨著神器的聲音起舞。祭祀歌曲有沈清調、北燈調、跳波波神調等。舞蹈有哭鐘舞、單鼓舞、銅鏡舞等。祭祀時載歌載舞,表達崇敬、贊美和祈禱,後來發展成為滿族舞臺藝術的壹種歌舞。

單鼓腰鈴:單鼓腰鈴是藝人的口頭稱呼,又稱“打單鼓”或“打腰鈴”。它是壹種祭祀舞蹈,腰上纏著許多小鈴鐺,隨著“單鼓”(或“搶鼓”)起舞。滿族信奉薩滿教,崇拜“鷹神”、“蟒神”、“鴉神”。逢年過節,先在祭祖日請“佛頭母”即位,然後茶馬開始跳舞。他們頭戴禮帽,腰系鈴鐺,手捧大鼓,邊唱神歌邊跳舞。他們先在房子裏跳,然後在院子外面跳。祭祖的內容是悼念祖先的功德,祝福世界和平,祝願風調雨順,祈求疾病和災難的消除。

大五奎舞:又稱“五奎舞”,是滿族民間的壹種慶祝舞蹈。它起源於早期滿族的狩獵生活,多於豐收狩獵歸來時的表現。舞蹈由五個人戴著虎、豹、熊、鹿、麅子的面具組成,活潑有趣。

閆妍秦熙歌舞

這種歌舞主要稱為“野舞”,又稱“野舞”。這種舞蹈場面豐富多彩,有“男莽姿”、“女莽姿”、“對舞”、“對比舞”等形式。不僅僅是宴會和節日場合。

芒市是滿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式,“芒市”壹詞是滿族舞蹈的音譯。莽夫姿態的表現形式在清代楊彬的《柳記》中有記載:“滿洲大宴,主人家男女會交替起舞,壹袖在額,壹袖在背,作勢盤旋,壹日壹人壹曲,皆以‘空之氣’二字概括,謂之‘空之氣’。猶漢人歌舞,蓋以此為命。”在吳的《清代塔略》中記載:“滿族民間歌舞以傲著稱,有男傲、女傲之分。兩個人互相跳舞,其他人拍手唱歌,每壹句都是在新年或慶祝的時候。上祠堂,用公驕禮。”

宮廷歌舞:宮廷歌舞出現在節日、遠征、凱旋、慶典、宴會等宮廷活動中。有的是滿族皇室貴族娛樂,有的是專業演員表演。除了傳統的歌舞之外,清代還接受了歷代沿襲下來的禮樂制度,如城郊寺廟中的中和少樂、單筆大樂,宮廷宴會中的中和樂青、單筆樂青等等。宮廷歌舞的舞蹈歌詞中融入了滿族傳統歌舞,有別於歷代傳統樂章。

青龍舞:青龍舞是豐收年和慶典儀式中的壹種情景舞蹈。是清代宮廷舞蹈中最具滿族特色的舞蹈,留下了深深的民間舞蹈痕跡。青龍舞喜舞勁舞,源於野舞。它以乾隆命名。用於元旦、萬壽節、除夕、皇帝大婚等宮廷舉行的盛大宴會,常由王公大臣和舞蹈演員表演。舞蹈的規模相當大,包括多達100人的樂器伴奏。

民間歌舞:滿族民間歌舞最有特色的是秧歌,或者說是跳秧歌、做秧歌。這是壹種傳統的民間群眾歌舞,逢年過節最熱鬧,尤其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時,每個村子都組織秧歌隊在四面八方表演。表演者常有各種服裝,或文人,或老年男女,他們交替著跳舞和唱歌。滿族的這種歌舞,男女老少都喜歡。

秧歌:又稱“韃靼秧歌”。超過昨晚的表現。有幾十個或者幾十個舞者。表演者每人手持壹把尺子和兩根長圓木,邊打邊舞。經常有三四個人扮成女人,三四個人扮成士兵和傘燈籠,賣膏藥的就是領導。伴著鑼鼓,“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和高蹺之分。如果兩支秧歌隊在路上相遇,會互相敬禮。

滿族民間舞蹈。由幾個腰間掛著銅鈴的男人表演。演奏時打響板、扭腰鈴,使板聲與* * * *相協調。源於滿族早期的騎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