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習“老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我又了解到了我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如此的有意義,不但知道了春節期間分臘八節、除夕、大年初壹、還有元宵等的節氣、還知道了各種節日在北京民間的過節習俗和意義,同時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們有著積極、樂觀、和諧、註重親情、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他們熱愛生活、生活多姿多彩,同時在春節的開始和元宵的結束又讓我看到老北京人求真務實的生活態度,讀了“老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我真渴望春節早壹點到來,更渴望能夠去北京過壹個有趣又熱鬧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2《北京的春節》是壹篇介紹老北京春節的故事。裏面講到了北京的過年順序,總體分三部分,年前,過年,年後。
經過寫這壹些,表達了作者的熱愛和想念,所以我也來講講我們家是如何過的春節吧!
我們這年前會經歷大掃除,然後就要等到過年那壹天了。這壹天媽媽早上會很早就起來去購買食材。中午我們都隨隨便便吃點東西墊墊肚。下午,媽媽就拿出大鍋到上熱油,把腌制好的雞腿,排骨,魚。和壹堆炸物壹樣壹樣的放下去炸。等炸好的時候就差不多五點多了,然後,媽媽就準備火鍋。
壹個火鍋,幾十盆才,壹張桌子,壹家人坐在椅子,其樂融融的。
等我們吃完之後,稍坐休息後,我們就準備跳火群了。每個人都跳三遍。但我們中有壹個“例外”就是我表弟,他壹直不敢跳,怕燒著。都他爸抱著他跳的,直到去年他還是不敢跳。
我們家的春節到這就差不多結束,雖然沒有北京那麽多的活動,也那麽熱鬧,不過也十分開心!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3看完了《北京的春節》通過著名作家老舍的描寫了解了北京與眾不同的春節。
臘八:家家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幹果熬成臘八粥,泡臘八蒜。小孩,大人各忙各的。小孩:買雜拌、買爆竹、各種各樣的玩意兒。而大人則預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臘月二十三:壹到了臘月二十三天,天壹黑家家炮火連連,燈火通明。壹過二十三大家又忙活起來。
除夕:除夕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夜飯,到處都是酒肉的香氣。家家都穿起新衣服,貼上了對聯,燈火通明,鞭炮日夜不停人們必須回家來吃年夜飯。
正月初壹:午前男人去老家拜年,女人則在家中招待客人,城內還辦起了廟會小孩們經常去逛廟會。
正月十五:元宵上市許多店鋪都掛起了各式各樣的彩燈,到了晚上就有更多人來參觀。
到了正月十九壹切都恢復了平靜。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4《北京的春節》是大作家老舍的作品。今天,我細細的品讀了這本書,寫出了這篇讀書感悟。
《北京的春節》主要講了在乾隆時期,孩子們、大人們的興奮、過年時他們主要幹什麽、春節時的熱鬧景象、過年之間的的廟會、元宵、燈展以及那過完年之後的壹片冷清景象。
隨著時代的推進,手機、電腦的出現,使家庭之間關系越來越淡。過年時,年味也越來越淡。大家似乎已經忘了以前的臘八蒜、鉆天猴;忘了以前的雜拌、糖葫蘆;忘了以前的草紙抿嘴、糖瓜粘竈王,而是只記得在溫暖的熱被窩裏充著電玩手機、坐在桌子上網購。越來越多的人在過年時不回家,只是壹再的給父母錢,年味兒到底去哪了呢?
爸爸媽媽在我小時候就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很苦,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能吃上白面饅頭的機會。他們過年的時候和老舍先生寫的《北京的春節》有所相同。
我希望大家都讀這本書,爭取讓那濃濃的年味回歸!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5剛剛考完試,爸爸媽媽就叫我預習下學期的內容,心裏很不高興,快春節了,並且剛考完,不讓人家休息壹下,太“法西斯”了。
機械的翻著書本,想到春節,居然就看到有壹篇《北京的春節》,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來的春節多熱鬧啊。照這個日子計算,現在也該為春節準備了。過去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
可現在呢?沒有壹點節日氣氛,而且還不許玩,唉。現在人們過年的方式和習慣壹點都已經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樣子了。臘八粥、麻糖、餃子,我很少吃,甚至沒吃過,過去過年吃的,應該很好吃吧,可沒有了。現在我吃的是漢堡、薯條、可樂,當然,味道也不錯。
真想回到過去,大吃壹頓,痛痛快快的玩,過去春節可要放壹個月啊!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6這兩天,我們學習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學完後,我的人似乎也被帶入了那個喜慶紅火、喜迎新春的老北京。
文章的開頭,以老北京春節的開始壹壹臘月初旬為時間的起點,向我們展示了北京人是怎樣過臘八節的。在臘八這天,北京人是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的。臘八粥用各種米、豆、幹果熬制而成。我雖然沒吃過臘八粥,卻能從文章的詞句中感到其用料之豐盛,營養之豐富,令人浮想聯翩,若是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裏添上壹碗,定是喝得心裏都暖和起來。臘八蒜用醋泡制,泡好後色如翡翠,色味雙美。用料簡單,結果卻喜人。泡好後的臘八蒜,顏色亮麗、清爽,想來就算不吃,光擺在那看著,就能讓人胃口大增。
到了除夕,家家趕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守歲。從字裏行間,我似乎能看到除夕之夜,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場景。大家都對除夕夜相當重視,除了對睡眠需求很高的小孩,其余的人通通守著夜,不眠不休。
要說整篇文章最讓我感到有畫面感的地方,我覺得還是描寫元宵的那壹段了。在那壹天,北京整條大街到處張燈結彩,隆重的像在辦喜事。其實過春節又何嘗不是壹種喜事呢?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當各型各色的燈掛在街邊,壹壹點亮時,透過五彩斑斕的燈罩,看火光閃閃爍爍,壹定十分有趣吧?當所有的燈連成壹片時,映在夜空中,會不會是壹片璀璨的星河呢?人群在街上湧動,時不時停下駐足觀望自己喜歡的花燈,到處壹派喜氣洋洋的景象,是多麽令人向往啊!
在文化發展的長流中,我們的祖先流傳下來許多節日民俗,其中最為隆重的就是春節。但隨著時代的腳步匆匆,春節的味道卻逐漸淡化。現在的我們,只能在書上看到當年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情景……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7這篇課文緊緊圍繞著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壹和正月十五的相關場景。感受到春節習俗 的豐富多彩和深刻的內涵。文中以“時間”為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課文的最後壹段以“承上啟下”的作用寫“壹眨眼就到了殘燈末廟。”同時,這壹段與課文首句相呼應。
老舍爺爺在這篇文章中,各用了壹句話來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風俗來寫過年的場景。
我們這壹帶地方的風俗就跟北京不怎麽相同,我們這個的地方過新年不趕廟會,而北京就趕廟會。我們這個地方大部分都還是和北京相同的——貼對聯,穿新衣,拜年,吃團圓飯,守歲等。我們這壹帶小孩也跟北京小孩過年差不多,都會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壹些爆竹,買些玩具,還買些零七八碎而的東西……
北京的元宵節 就跟春節差不多,都非常的熱鬧。而我們這壹帶不如北京熱鬧。過元宵節我們開始吃元宵,鬧元宵……可高興了。
這篇課文給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們要做的三件大事————買爆竹、買零七八碎兒的食品、買各種玩意兒。因為這些事情也是我們過年時喜歡做的。
我從這篇課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團圓的美好願望。那豐富多彩的名風名俗,寫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文化傳統。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8“臘七臘八,凍逝世冷鴉。”到了臘七臘八還有不久就當過春節了而北京的春節卻獨具特點。老舍先生筆下的春節無比瀕臨咱們的生涯,很惡的表示出了陳社會時過年的風氣跟習慣。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學生寫的壹篇散文,道述了北京己功春節的風俗和睦氛。比方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純拌兒,幹新鞋新衣,掃房,守歲,拜年等等;還有過元宵節時的遊廟會吃湯圓,擡花折(置焰火),焚火判這些運動,豐盛多彩,壹股傳統節日的滋味充斥了情趣。
就好比說買雜拌兒吧,這是用各種幹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取蜜餞攙合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等的不皮——例如:壹般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便沒有餃子吃,也必需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殊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鷂子、空竹、心琴等——和年繪兒。春節,雜拌兒在孩子們中是異常主要的。
還有元宵節的花燈。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巷象是辦喜事,火熾而漂亮。著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多少百盞燈去,有的壹律是玻璃的,有的清壹色是牛角的,有的皆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畫全體《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該年,也就是壹種廣告;燈壹懸伏,免何我都能夠入到展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俗氣。幹果店在燈節(元宵節)還要息壹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沒機杼的,造成各樣的炭燈,或用麥苗作成壹二條碧綠的長龍,把瞅客招來。人們在燈節望燈,逛集市暖熱烈鬧的氛圍十分濃烈。
現在爾們過春節都是往超市買年貨,而不是本人著手來制造;大年節夜也不出去串門,而是呆在野面瞅春節聯歡晚會;也不守歲了,通常是看完春節聯歡晚會就上床睡覺。這樣的事例良多,固然迷信讓當初的很多貨色輔助了我們,到達了鈍捷,便利,然而這樣就缺乏了過年的情趣。過任何傳統節日都沒了過後該有的節日氣氛,多數人都不樂意出門。北京的春節比我們的春節更傳統,更貼近生活。
老北京的春節實佳啊!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91951年,老舍先生創作了散文《北京的春節》。文中描繪了壹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
1997年,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也創作了壹篇《北京的春節》。對比閱讀父子倆寫於不同時期的《北京的春節》,頗有些意味。
從寫法上來說。父子倆都從臘八開始,按照時間順序寫了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但是各有側重。
老舍先生詳細描寫了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壹、正月十五,四個日子裏人們的活動。每個日子裏,人們的活動有區別的,臘月初八,熬臘八粥、做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送竈王;除夕,貼春聯、祭祖、吃團圓飯;正月初壹,拜年、逛廟會;正月十五,燈會。
舒乙從吃和玩兩個方面來進行,臘月以吃為主,進入正月主要寫了玩。他詳細寫了臘八粥的做法及文化意義;臘月二十三極富人情味兒的祭竈儀式;春餅的做法;以及正月裏人們的遊玩。
對比著讀,不難發現春節的習俗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老舍先生筆下的春節隆重而熱鬧;從舒乙的文章中,依然可以看到春節的熱鬧,但是人們對吃和玩關註得更多。不同的側重,讓讀者感受到社會變遷對習俗的影響,
從語言上來說,老舍先生的語調平實,充滿著濃濃的年味和春節的歡喜。如,臘八粥。老舍先生這麽說:“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壹想,他倒是農業社會壹種自傲的表現——……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舒乙這樣寫:“本來年底壹切莊稼都收貨了,好像要刻意展覽壹下全年收成的豐富多彩,便發明了這麽壹種臘八粥。”舒乙的句子有了壹種旁觀者的心態,開始審視這些習俗。從這些句子中也可見:“最具戲劇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竈了。”“春節男女老幼都休息,壹起放假,不過了初五不準動刀動剪,不準倒土,為的是讓勞累了壹年的婦女們徹底休息幾天,多麽人道!”
老舍先生所做的是描繪,充滿北京味兒的樸實語言,陳述樸素自然,不事雕琢。舒乙在審視,用學者的眼光,學者的筆觸記錄下春節中的這些人和事,在我這種普通讀者看來,有壹些疏離感。無怪乎,當我布置孩子們去對比閱讀,說說自己更喜歡哪壹篇的時候,參與的孩子都選擇了老舍先生《北京的春節》。
其實,我還想就這兩篇文章完成的時間來進行對比,同樣的春節,不壹樣的時代;同樣的春節,不同的作者,所帶來的差異。可是,我發現我不能做到。好吧,那就作罷。只是,好懷念除夕夜晚響徹大地的爆竹聲,懷念初壹早上在爆竹聲中醒來,睜開眼看新年的黎明。那是屬於我的春節儀式。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10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它象征著團圓和吉祥。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用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描繪了壹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感受著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北京的春節從臘八就開始了,那天人們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買年貨、過小年……春節的前期準備開始了。緊接著,老舍先生詳細描述了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壹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正月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直到正月十九春節才漸漸結束。
書中描繪的春節太讓我向往了。雖然現在的春節少了鞭炮的陪伴,少了很多有儀式感的項目,但是我仍然那麽期待和喜愛春節。
臨近過年,我先忙活起來了。把大紅紙鋪在桌上,拿出毛筆、飽蘸墨汁,“刷刷”幾筆,壹個大福字寫好了。楷書、隸書、行書,哈哈,多寫些福字送給鄰居爺爺奶奶們,祝他們福氣多多、幸福多多。
貼福字、吃餃子是春節裏必不可少的節目。除夕夜,我最愛的就是和全家人壹起包餃子。奶奶拌餡兒,爸爸搟皮兒,媽媽、哥哥和我負責包餃子。把壹枚硬幣包在餃子裏,誰吃到就在下壹年裏財源滾滾;把花生、糖果包在餃子裏,誰吃到了就會有壹年的好運氣……餃子雖然包得不那麽好看,但壹家人在壹起團團圓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多麽幸福啊!
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五壹”“十壹”假期也讓人們有了更多休閑娛樂的方式。有些年輕人不再稀罕老舍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賽轎車賽馬的場面,不再迷戀街頭賣爆竹拉洋片的熱鬧場景。各種風味中西糕點取代了蜜供、麥芽糖和江米糖。年味兒漸漸淡了。
但是“年”已經刻入我們的心扉,融入我們的血脈。不管身處何方,都要趕回家,和家人***享團圓,這不就是春節的意義嗎?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11誰家的屋頂上燕子又做了新房,誰家墻角又開放了壹朵薔薇,誰家又幸幸福福迎來了那個他(她)。生活本是如此,明日復明日,時間總在流逝,生命總在循環。
但任何事情總有壹個開端和壹個結尾。
春節,不外乎是壹年的開端,也是壹年的結尾。
老北京的春節,是中國春節過法中具有代表性的。
妳肯定聽說過臘八粥吧?這種粥在全世界都在暢銷,但是妳知道嗎?老北京,臘八粥的發源地。在老北京,臘八節就開始進入春節了,在當天,人們都要上街買各種米,各種豆再加上自己家上半年存的各種幹果,經過幾個小時的熬,壹碗香噴噴地老北京純風味臘八粥就出鍋了······
過了二十三,才是老北京春節的重頭戲: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必須大掃除壹次,還要把年貨都給準備充足。在當時,店戶可早就關門了,因為要忙著家裏的事,到正月初六才開張。除夕可是最熱鬧的,每家每戶都在做年夜飯,每個人都必須換上新衣、貼對聯、貼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休,壹片紅火的新氣象。晚上,家家都是最圓滿的,出去工作的兒女都必須在除夕趕回家吃團圓飯,深夜大家都不會睡······
到了春節,全城都休息了,門外都堆著除夕燃燒的煙花爆竹。男人們,要出去竄門。女人們,就在家中,接待賓客。可清靜了。
這就是老舍先生眼中的老北京春節,臘八的甜蜜,除夕的熱鬧,初壹的寧靜·····組成了老北京的春節,現在已是新時代新氣象,但是別忘了我們的傳統習俗,老北京的春節,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那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泯滅的壹段歷史!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12《北京的春節》這是壹篇非常平實的文章,記敘了北京過春節期間的壹些日子壹些習俗壹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對於現代生活的壹些看法。
我想對於文章內容這裏沒有必要多講什麽,大致就是敘述了壹些節令有什麽習俗,吃些什麽食物,做些什麽活動。
全文當中也沒有太大道理的闡述,可是我隱約能夠感受到作者在講述些什麽。我想,作者應該是告訴當代的人們沈浸在繁忙工作當中,不要忘記了生活的樂趣,不要壹味地只曉得工作,應該註意下傳統節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體會生活的樂趣。
我認為作者抒發的這個道理尤其是說給當今在北京這樣大城市當中的人們,不要壹步步淡化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的春節原本年味是那麽濃,壹年當中如此高興,而如今變得不怎麽熱鬧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觀念有些轉變了。而這個轉變是否真的是我們要的,還是我們更渴望曾經過春節的那份喜慶呢?作者沒有給出壹個肯定回答,只是告訴我們應該快樂生活,要用心生活,體驗其中的快樂。
這篇《北京的春節》文字,值得當今的人們閱讀、思考。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13今天,我仔細閱讀了老舍先生寫的《北京的春節》,從中積累了許多關於舊時春節的知識,同時也對春節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的,臘八時,各家都會用各種米、豆、幹果熬粥,這和我們現在比較相似。街上會出現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貨攤,那時的孩子們喜吃壹種用各種幹果與蜜餞和成的東西,叫雜拌兒。我想:它應該是薯片、蔬果幹之類的吧!老舍先生寫道:孩子們還喜歡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這和我們現在的孩子特相同,過年就喜歡放鞭炮和煙花,這多熱鬧呀!
那時的大人們,忙著給孩子們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這種習俗壹直延續到現在,每年媽媽都要給我買新衣服過年,我特喜歡。老舍先生說:除夕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壹次,名曰掃房。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裏貼好各色的年畫,哪壹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壹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麽人睡覺,而都要守歲。我們現在可沒了這些規矩,年三十晚上壹家人吃完團圓飯,就急急忙忙地坐在電視機前,等著看春節聯歡晚會了。
那時街上的店鋪正月初壹到初五關門,初六才開張,這和我們現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時和爸爸媽媽逛街,各色商店、超市,還有肯德基、麥當勞,全都人滿為患,大家都出來購物、消費,人人臉上喜氣洋洋。我最喜歡花燈了,老舍先生道:那時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壹律是玻璃的,有的清壹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如今的花燈,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還增添了塑料、電動、聲控等特色,越來越豐富多彩。
妳看,北京的春節雖與我們現在有些不同,但那熱鬧的氣氛始終沒有改變,人們對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滿懷著希望!新年快樂!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14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民族過春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著名語言大師老舍,用他的大筆、風格、語言,描繪了壹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無不感受到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壹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不僅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節,還有我們浙江省寧波市的春節,也稱得上是熱鬧啊!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人們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雕零的寒冬,早盼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們素有的傳統習慣,也是全國人民素有的習慣。打掃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日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采購,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瓜果蔬菜,都要買齊全,還要準備壹些過年時拜訪親戚朋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準備過年時穿。
春節是個歡樂和祥的日子,願每個人都新春快樂,恭喜發財!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篇15老舍先生認為元宵節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這當然不能成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節恐怕就是元宵節的燈會了,也有焰火。
我認為還是除夕和正月初壹最美!因為還未到元宵節工人就要返崗工作,學生就要返校上課,實在有煞風景。況且中國南北方,東西部傳統和文化是有壹些差異的,對元宵節的重視程度也不壹樣。甚至有些地方已趨於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舉國歡慶,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五湖四海,全球華人到處歡歌笑語,辭舊迎新!
在中國的詞語裏恐怕沒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詞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詞條後面的舉國同慶,合家團聚,萬家燈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壹”也是開心和快樂的——新的壹年又開始了,雖然總不明白為什麽這壹天總是歡天喜地的,但既然高興既然滿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麽多。
現在又有了“五壹”“十壹”這些黃金周,加之平時休假時間長了,有更多休閑方式可供選擇,“年”的情結便淡了下來,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紮根中國人心底,是團聚和諧平安親情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