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出生在壹個破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他是八國軍務統帥傅的官員,荊、江兩州是長沙刺史。祖父陶茂和父親陶藝都做過太守。
小時候家裏沒落,父親八歲去世,母親十二歲因病去世,我和母親姐姐相依為命。孤兒和寡婦大多住在他們祖父孟佳的房子裏。孟佳是當代名人。“不共戴天,不會自吹自擂多年,永遠不會幸福。”。好酒,多而不亂;至於忘了驕傲,沒有人。"(《晉代征西將軍孟輔君傳》)元末明“刻意活於世,人多仿其祖。“將來,他的個性和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祖父的遺產。祖父家藏書很多,為他提供了閱讀古籍、了解歷史的條件。到了晉代,文人以莊老為宗,臨摹六經,他不僅像壹般文人壹樣學習老子、莊子,還學習儒家六經和文學、歷史、神話等“異書”。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道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誌存高遠”和“本性愛山”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很少有“誌大逃亡四海”(《雜詩》)的誌向。他孝太元十八年(393)。懷著“壹生大助”的願望,在江州任酒祭。那時候的門閥制度比較嚴格。他出身平民,被人看不起。他覺得當官受不了,沒幾天就自首了。(《晉書·陶謙傳》)他辭官回家後,國家又召他為主簿,他也去婉言謝絕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到荊州,加入桓玄為諸侯。此時的桓玄正在控制長江中上遊,瞅準機會篡奪東晉政權。他當然不肯跟桓玄走,不肯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而遠至西京。”(《辛醜去七月離返江陵夜遊》)對桓玄有自責。“妳怎麽能淹沒在長久的愛情裏呢?”(《庚子五月中旬詩二首,從京師到治林》)為俯首於人的仕宦生活發出了深深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因為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了。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出兵對抗朝廷,入侵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然篡位,改國號為楚,把安帝囚禁在潯陽。在家鄉,他致力於自籌資金,閉門高歌:“墓門之下,與世隔絕。”看看周圍,誰知道,匪警通常在白天是關閉的。“對桓玄稱帝,表示不屑。元興三年,大將軍、下邳武帝和、何無忌等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桓玄打敗了西方,把被囚禁在潯陽的安迪帶到了江陵。他在劉裕的庇護下離家從軍。(壹說陶淵明在劉裕攻陷建康後被關入幕府)。劉裕討伐桓玄時,循著田疇效忠東漢的故事,喬裝成私旅者,冒險到建康,把桓玄挾持為人質到安帝到江陵的全部經過,向劉裕回報,實現了自己為篡位者而戰的願望。他高興得寫了壹首詩:“四十而無知,我不怕。我因我的車而出名,我也想出名。“雖隔千裏,怎敢!”(《慕容》第四章)劉裕入主建康後,作風頗為不凡。東晉政治早就被“百系廢”敗壞了。劉裕“以身作則”後,先以武力封禁(提前封禁)。“內外官員無不肅然起敬,移風易俗。”他的性格、才華、成就與陶侃頗為相似,壹度對他有好感。但幕啟不久,只見劉裕為了斬斷異己,殺了刁逵壹家和無辜的王虞父子。並且帶著曖昧關系,把大家都認為該殺的桓玄心腹王澍任命為尚書錄、揚州刺史等重要官職。這些黑暗的現象令他失望。在《阿曲波,第壹鎮軍參軍之歌》壹詩中,我寫道:“眼倦山川,心滿山川。”“言傳身教,最終還是要回歸階級,住進魯。”然後辭職隱居。藝兮元年(405),調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參軍。三月,他奉命去建康為劉請辭。劉離開的崗位後,他也跟著離開了。同年秋,其叔陶魁介紹其為彭澤縣令。上任81天,遇到旬陽縣發的帖子,官方說“做個牽繩的歡迎他。”他嘆道:“五十鬥米我也彎不回村。”他得到了離職的許可。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涯,以辭去彭澤縣令而告終。這十三年,是他為了實現“濟貧”的理想和抱負而努力、失望、最後絕望的十三年。最後,《歸去來Xi詞》壹詩表明了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隨俗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回鄉,過著“耕者有其田,自負盈虧”的生活。他的妻子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她快樂而謙遜。"她丈夫在前面耕地,她妻子在後面鋤地。"* * *與工作和維持生活息息相關,越來越貼近勞動人民。歸田之初,生活還可以。“方宅十余畝,草房八九間,柳蔭後檐,桃李前。”袁明愛菊花,家裏到處都種著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雜詩》)壹直是艾灸的人口。他嗜酒如命,喝了就會醉。朋友來訪,無論高低貴賤,只要家裏有酒,就壹起喝。他先喝醉了。他對客人說:“我醉了,可以走了。”藝兮四年,居地下京(今幸子縣西玉景山腳下),遷居離裏(今幸子溫泉陶麗麗村),生活更加艱難。如果有豐收,還可以“享飲春酒,采我園菜”,以防災年“夏饑夜眠”。快到藝兮的時候,壹個老農壹大早就來敲門,拿來酒和他壹起喝,勸他當官:“破屋檐下,住得高是不夠的。我壹輩子都是尚同(是非不分),希望妳渾(指同流)。”他回答:“我對父親的話印象很深,我很生氣。”纖(enter)可以老老實實學,但不是玄機?還有* * *好好享受這壹杯,我不能開車回去。”(《飲酒》)以“和而不同”的口吻婉拒了老農的忠告。晚年,他的生活越來越窮,壹些朋友主動提出給他錢幫助他。有時候,他會忍不住要求貸款。他的老朋友於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為石安縣令。潯陽之後,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時候留了2萬塊錢,都送到飯店,壹個個喝了。但是,他要求貸款或者原則上接受施舍。宋文帝元嘉元年(424),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登門拜訪。此時,他已經病了,餓了好幾天,下不了床。譚道濟勸他:“聖賢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路必有路。這孩子(妳)生在文明世界,為什麽要受其苦?”他說:“我潛而不敢望聖賢,但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譚道濟把肉給了梁,卻被他揮手而去。他辭官回鄉22年,壹直過著清貧的田園生活,但年紀大了,守窮守節的興趣越來越濃。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他還神誌清醒的時候,為自己寫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詩最後兩句,他說:“死了怎麽辦?”這說明他看待死亡是如此的自然。
陶淵明的作品真摯質樸自然,時而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思想使老子和莊子被譽為“田園詩人”。
窮、樂、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思考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也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
陶淵明的行為準則是“安居樂業”。他所謂的“道”,強調個人的節操,體現了儒家思想。例如,“強盜善於向別人學習”(慕容)。“好爵我不誤,厚食我不付。.....朝義而生,晚死何求”(《窮人頌》第四部)。他特別贊揚了顏回、黔婁、袁安、容奇奇等生活在和平與幸福中的窮人。他們應該像他們壹樣盡力保持節操的純潔性,決不能為了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汙自己。他並不普遍鄙視當官,而是拒絕隨大流。他希望建功立業,功成身退,就像曙光對樹壽說的“知足不辱,知足不險。”他還考慮了富人和窮人的問題。他的頭腦中常常有窮與求富的矛盾,但他可以通過“道”來取得平衡:“貧富常戰,道勝而不恥。”(《窮人頌》(五))而那些安祥快樂的古代聖賢,成了他的榜樣:“何以慰我,倚天古為多聖賢。”(窮人頌)晚年窮,餓,但沒有失去做人的準則。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更深層的哲學思考。“自然”這個詞在《論語》、《孟子》中都沒有出現,它是老莊哲學的壹個獨特範疇。老莊所謂的“自然”,與近代相對於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自然”是不同的。它是壹種狀態,不是人為的,本來如此,自然如此。世間萬物都是按照本來的樣子存在,按照自己的內在規律變化,沒有任何外界的條件和力量。人要順應自然的狀態和變化,要樸素,要包含真理。陶淵明希望回歸並保持他本來的,不加修飾的,天真的氣質。所謂“自然之性,非矯所得”(《歸去來序》),說明壹個人的本性是如此自然,經不起繩墨的束縛。所謂“關在籠子裏久了,就可以回歸自然”(《歸園》第壹部),表達了回歸自然、自由自在的喜悅。在《影神》中,他讓“神”區分自然來解釋“形”與“影”的苦難。“形”指的是人對長壽的渴望,“影”指的是人對善和名的渴望,“神”用自然的意義化解他們的苦惱。形、影、神也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的三個方面,他們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的沖突與和諧。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和由此衍生出的色相、養性的思想,形成了壹個相對完整、壹致的哲學體系。
總之,陶淵明的思想可以概括為:通過消除受世俗影響的後天“假我”,回歸壹個“真我”。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卻沒有力量去改變,只好追求自己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危機,卻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去拯救,只好求助於人性的回歸。這可能部分是他自己實現的,尤其是在他創造的詩意境界裏,但作為治療社會的藥方是無效的。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生活的代表。魏晉風流生活是魏晉士人追求的壹種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追求的壹種藝術生活。他們用自己的言語、行為和詩歌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藝術氣息。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陶淵明的壹生是“雕零”的,但從不凡的角度來看,他的壹生是很藝術的。他的《五六先生傳》、《回到Xi詞》、《回到花園》、《財富》等作品都反映了他的藝術人生。他為彭澤縣令求情和辭去彭澤縣令的過程,對江州刺史王弘的態度,撥弄大鍵琴的故事,喝頭上酒的趣聞,也是他藝術人生的表現。酒是他藝術生活的媒介。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生活的傑出代表。
第二節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
陶詩歌題材的分類:中國文學的新題材:山水田園詩、詠史詩、詠史詩,對古人的繼承和發展,詩中抒發的深情。
陶詩歌的題材主要可分為五類: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和答問詩。
田園詩和山水詩常被並稱為壹類,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主題。田園詩會寫農村風光,但主體是寫農村生活,農民和農耕。山水詩主要是描寫自然景物,詩人對山水物象的審美往往與旅行聯系在壹起。嚴格來說,陶淵明的詩只有壹首是山水詩,他寫的更多的是田園詩。田園詩是他給中國文學增添的新題材,以他的田園生活為內容,真實地寫出了艱苦奮鬥的喜怒哀樂。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壹人。
他的壹些田園詩通過描寫田園風光的美麗和田園生活的簡樸來表達他無憂無慮的心情。春遊、爬山、飲酒、讀書、與朋友談心、與家人團聚、在屋檐下洗涮、或在東裏采菊,還有新苗在南風中展翅、桑麻越長越壯,都化作美妙的詩篇。如“山洗去霧,天暖。”南方有風,羽翼是新苗”(《財富》)。寫山村的早晨,晨霧漸消,南風使新苗長出了翅膀。”鄰歌不時來,抗言已成過去。納悶* * *欣賞,懷疑與分析”(《徙》壹)。寫鄰居和自己談論歷史論文,那種坦誠的交流讓人羨慕。再比如《歸園》:
很少有人不入鄉隨俗,他們的天性是熱愛自然。我溜進了仕途網,已經離開賽場十幾年了。籠中的鳥常常依戀過去的森林,池裏的魚向往過去的深淵。我想在Minamino開荒,保持我對田野的謙卑。有十幾畝方屋,八九間草房。柳樹掩映屋檐,桃樹掩映院前李烈曼。溫暖而遙遠的村莊,伊壹市場的煙霧。巷子裏幾聲狗吠,桑樹被公雞叫了壹聲。房屋清凈雜,虛室有閑。長期被困在沒有自由的籠子裏,我今天終於回到了森林。
相比之下,詩人回到田野後感到無比幸福。葉楠,草堂,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都是好聽的,都是陶淵明悟道後的詩意。“遠暖人家村,伊壹墟煙”由遠及近,“深巷狗吠,雞鳴桑跳”來形容靜態,簡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他的壹些田園詩集中表現了耕田的生活體驗,這是他的田園詩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詩經》裏有農事詩,是農民邊勞動邊唱的歌。至於親身參與農耕,以詩抒寫農耕經驗的士大夫,陶淵明是第壹個。陶淵明的田園詩真正寫自己工作生活的也不多見。《重返花園》第三部在這方面堪稱傑作:
我在南山下種了豆子,田裏的雜草長滿了豌豆。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植被覆蓋的羊腸小道,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弄濕衣服不可惜,但希望不要違心。
這是壹個退了官從事農活的莊稼漢的真實感受。他傍晚帶著帶著月露的鋤頭,實景生動逼真。在對農耕生活的描寫背後,是農耕與做官的反差,是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人生的想法寫在《九月耿旭歲時西田收割早稻》;
命屬道,衣食固。不露營,求自保。春天,我設法做生意,我的工作年數是可觀的。早上稍微勤快壹點,白天還是消極的。山中饒雙樓,氣氛也是先冷後熱。田家不苦,傅難辭。四體誠就是疲勞,普通人和幹沒什麽區別。屋檐下洗,爭酒潑臉。遠的不說溺水,幾千年都有關系。希望是這個樣子,不能後悔。
陶淵明認為,溫飽是生活方式的開始,沒有勞動,壹切無從談起。詩中描寫了勞動的艱辛和壹天工作後回家休息的喜悅,都很真實。“田家不苦,傅難辭。”寫農民的普遍感受。“四體誠為勞,常人無異幹”,寫出壹個仕途隱退的書生的特殊感受。
他的壹些田園詩是關於他的貧窮和農村的蕭條。如《怨詩楚調示龐大師書鄧之眾》:“火壹次又壹次燒,蛾在田中央飛。風雨來來去去,收斂未滿。夏日饑腸轆轆,寒夜難眠。晚上雞鳴,早上欲動。”《歸園》第四部:“徜徉於山巒之間,伊壹活在過去。井裏有殘,桑竹爛。問拿工資的人,這個人都不壹樣。工薪族跟我說,沒辦法死。”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隱約看到戰爭和災難中農村的面貌。
詩歌和史詩有相通之處,詠史詩也是詩歌,但只是以史實為依據。他的壹些詩是以組詩的形式寫的,如飲酒、摹仿古體、雜詩等。他的詠史詩對象偏重於古代人物,如“三涼”、“二叔”、荊軻以及《窮人頌》中的古代窮人。讀《山海經》也可以歸入這壹類。這些獻給記憶和歷史的詩歌,明顯繼承了阮籍、左思詩歌的傳統,具有陶淵明自身的特色。這是圍繞著做官和隱退這個中心,表現出他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性格。其中有對其生平的回顧,如《飲酒》第19期;還有攻擊社會的,比如《飲酒》,第二十。也不乏惋惜和憤怒,比如《荊軻頌》。從《雜詩》的第二部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憂憤是深而廣的:
日落西天,月升東陵。遠遠的,萬在空中蕩來蕩去。風入屋,枕席夜涼。氣變時易悟,而不眠。無話可說,揮壹杯勸孤影。日月棄人,則不勝。讀到這裏很難過,但最後還是不能安靜。
這首寫在壹個不眠的秋夜的詩,用環境的寒冷襯托了自己心情的孤獨,用時間的流逝引出了自己誌向的憂傷。是陶淵明懷懷詩的代表作。
陶淵明的仕宦詩,都是他仕宦期間的作品。他們有壹個共同的主題:感嘆公務的艱辛,表達他對公務的厭倦,反復訴說他對農村的思念和退休的決心。感嘆行軍之苦,本來是以前行軍詩中相同的內容,而後兩種是陶淵明獨有的,越往後這兩種情緒越強烈。失去自由的無助感成為這類詩歌的基調。試試下面這個例子:“我的眼睛厭倦了異地旅行,但我的腦海裏卻充滿了山川河流。”。看著雲彩,我為鳥兒感到羞恥,我為在水裏遊泳感到羞恥。”(《屈阿左·第壹鎮軍參軍》)“長情而生,怎能溺於此地?"(《庚子歲五月詩二首》)"詩書皆有所收,園無世俗之情。如何舍此,遠至西京。”(《辛醜七月去休假,夜遊回江陵》)“伊休何事,勉勵我在此報效。"(《三月,乙方經黔西為建偉參軍大使》)
陶淵明的贈答詩可以表現出他對朋友的真摯情感。給出答案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主題。作為李肅《答》流傳下來的詩,善於抒發離情別緒。曹植的《贈白馬於》以抒發憤懣著稱,劉真的《贈兄弟》表現高尚品格,嵇康的《贈秀才於軍》表現灑脫趣味。陶淵明的贈答詩有自己的特點:他以真摯的感情、樸實的內容、雋永的意蘊、不冷不熱的筆調,為自己塑造了壹個慈祥老人的形象。如:“雲止於朦朧,雨止於蒙蒙。他擡起眼睛,茫然四顧,道路擋住了水。董璇獨自坐著,壹杯自助春酒。好朋友悠悠,撓頭。”(《停雲》)“風從西邊吹來,雲從東邊飄來。山河相隔千裏,談笑風生難。好人才不瞞世,江湖多卑微窮。脫經驗,記得救老朋友。”(《再會殷金》)答龐參軍是他詩中最深的壹句:
相知好,何必老。我對遊客感興趣,我經常去森林公園。談和而不俗,談聖人。或者打幾架,自由飲酒。我是個隱士,與此無關。新的東西是舊的,但薄弱的東西卻被大肆宣傳。感情穿越萬裏,卻停滯不前。妳愛體素,什麽時候來?
詩中有相聚的回憶,有離別的傷感,有細心的提醒,沈重而深情。
除了以上五個主題,陶淵明還有壹些以哲理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如《形影》、《雨中獨酌》、《準挽歌》也可歸入此類。這種詩可以看作是玄言詩,但與東晉流行的玄言詩不同。不是“柱旨歸,漆園意疏”(劉勰《文心雕龍·計時》),而是把生活中的經驗提煉到哲學的高度。魏晉士人註重門第,陶的詩中也有描寫宗族關系或勸誡子孫的,如《命子》、《責子》、《贈長沙公》等。可見陶淵明還是註重家族榮譽和家族地位的。
第三節陶詩歌藝術及其淵源
自然:陶詩的整體藝術特征,日常生活的詩化景象,事物的混亂,平淡中的警示策略,質樸中的美陶詩的藝術淵源
自然不僅是陶淵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詩歌的總體藝術特征。他在詩中沒有祈求功名的心,他在生活中感受時度假村到筆墨,不矯情不矯飾。他說:“我常以寫文章自娛,可見我的誌向。”忘了得失,就這樣結束了。"(《五六先生傳》)他又說:"醉後得自娛幾問,紙墨多。“這顯示了他的創作態度。陶詩的聲吻和節奏緩慢而平靜,給人壹種親切的感覺。陶的詩用自省的文字,坦率地記錄了他內心的細微波瀾。它們沒有壓倒性的氣勢,沒有雄辯的力量,沒有恢弘的大氣,卻像春雨壹樣慢慢滲透到讀者的心裏。他的詩不追求強烈的刺激,強烈的色彩,曲折的結構,純粹自然神奇。但由於他崇高的人格和深刻的人生閱歷,只要寫得真實,就很有感染力。誠如宋代詩人黃徹所言,“因學識淵博而深遠者,無意不敬,巧也。”(《?Xi詩話(第五卷)
陶詩歌的特點之壹也是他的開創性工作,即把日常生活詩化,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重要的意義和持久的詩意。在他之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陸機等。都集中在與國家政治相關的主題上。陶淵明著眼於平凡的生活,用家常話寫家事,富有詩意。
具體來說,陶詩歌的藝術探索可以概括為:
壹、情、景、物、理的融合。陶淵明對景物的描寫,不追求物體的形狀和情節的曲折,而是通過大家看得見的東西,普通的東西,表達高於世界的感情,寫出人們未必能理解的道理。陶的詩重在寫心,寫與景物融為壹體的心境,寫透人生。他不在乎長得像不像,而是在自己的腦海裏寫下壹片天地。石濤的詩以事物、風景、情感和理性為基礎。南風下展翅的新苗,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炊煙裊裊,因家徒四壁而回到老巢的春燕,堂前的森林,床上的琴,壺中的渾酒,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松樹、秋菊、孤雲、飛鳥,都是不尋常的東西。它們都是客觀的,反映詩人的主觀感受和個性,它們都是具體的。且看《飲酒》第五篇:
蓋房子是人情,沒有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話有道理,想辯解也忘了說了。
前四句講的是“心”與“地”的關系,即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系。只要心念在遠方,無論在哪裏,都不會被塵俗的喧囂打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第壹次悠然見南山,似乎與南山融為壹體。那天晚上的山風和歸來的鳥兒構成了他們心中壹道美妙的風景,其中蘊含著生命的真諦。這種內心與環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喜悅,是不可忽視的。正如《古學千女》所說:“如果籬笆裏有菊花,我就去摘。如果我摘了,我心裏就沒有菊花了。愚者,但見南山,且看晚山之美,以悅鳥而同歸。山花鳥語,偶爾對面,壹片機器,天真。既然沒有名字,也沒有解釋,誰能分辨。”《準挽歌》第三部也是四件事的代表作:
野草多野,白楊沙沙作響。九月中旬,嚴霜把我送出了遠郊。四周無人居住,高墳
對對。馬啼向天,風自抑郁。幽室壹關,不在千年。壹千年後,智者無能為力。總是把人送走,又回到自己的家園。親人或悲,別人也唱過。死法是什麽?我在同壹座山上。
這首詩以親友的葬禮開始,“野草”和“白楊”烘托出悲傷的氣氛。然後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死,誰也避免不了,而且壹個人的死對活著的人沒有太大的影響,沒必要太執著。最後兩句以邏輯詞結尾,主導全詩。死亡是人類的壹大謎題,是陶淵明發現的。
陶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壹種生命體驗,其中蘊含著生命的趣味。陶的詩歌表現了他對宇宙、歷史、人生的理解,是他探索其奧秘和意義的結晶,而這壹切都以趣理兼備的語言作為格言警句表達出來,取得了無窮的效果。比如“命屬道,衣食皆固。”(《九月中旬耿旭贏西田早稻》)“既然是兄弟,何必骨肉?”(《雜詩》上篇)“氣變易悟,不睡則千古。”(《雜詩》二)“及時鼓勵,時不我待。”(《雜詩》上篇)“不知有我,知事更貴。”(《飲酒》第十四部)“人生似幻,終是空。”(《歸園》第四部)“徐渭背後的名字對我來說就像壹團煙。”(《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連林中人也不知,獨立為奇。”(《飲酒》八)這些詩淺顯而深刻,有啟發性。阿清人潘德裕說,陶淵明“壹處皆可作裏”(楊詩話)的說法是中肯的。
第二,在平淡中看到警察,在樸素中看到美。前人常以“平淡樸素”來概括陶詩的風格,但陶詩不僅平淡,而且有平實中見警世的優點;陶詩不僅簡單,而且簡單中有美。陶詩中描寫的對象往往是最平常不過的東西,比如村舍、雞、狗、豆芽菜、桑麻、窮街陋巷、等,對壹切都如實地描繪,沒有什麽稀奇的。但是,詩人壹旦動筆,往往會有警語。陶的詩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和誇張的手法,只是簡單的粗略和簡單。如《南山腳下種豆》《今日天晴》《東園松柏》《秋菊有絕色》《恨臺愛靜夜》《春秋多良辰》。然而,在平淡中也能看到美。另壹個例子是“仿古”:
仲春下雨,東角就開始打雷。眾人皆潛伏,草木皆適。新到任的閻,他們倆進了我家。第壹窩還在,相將還舊居。自從我們分手後,那扇門就被遺棄了。我的心很踏實。妳有什麽看法?
春天來了,燕子都回到了它們的小屋。這壹年來,家裏越來越貧瘠,但我依然堅持清貧隱居。有些朋友不理解他們的態度,壹次次勸他們當官。然而,燕子卻優雅地來到這裏,它們壹點也不嫌棄自己的老窩和自己的窮人。小燕子似乎在問詩人:我的心很堅定,妳的心也和我壹樣堅定嗎?這首詩就像壹個美麗的童話,簡單樸素卻有趣。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眾鳥皆喜受托,我愛我家。”(《讀山海經》上篇)“平原橫風,好苗子也懷。”(《癸卯之春·田舍》下篇)“逸”兩個字耐人尋味。再比如:“山澗清淺,可以舔我的腳。”把家裏的新酒過濾出來,給鄰居做雞吃。白天進房間是黑的,工資是亮的。”(《歸園》第五部)壹條山澗,壹只雞,壹份金俸,這些平凡的東西壹旦被詩人觸及,就有了生活的味道,表現了他對鄰居的善意和鄉下淳樸的風俗。”我什麽都不想聽,但我的眼裏是幹凈的”(《十二月中旬桂茂歲功,尊兄》),雪的溫柔之美,寫在十個平淡的字裏。陶詩的這壹特點,被蘇軾概括為“質而實,而豐而實”(與蘇轍同書),非常精辟。
石濤詩歌的語言並非未經訓練,但它不露痕跡,看起來平淡自然。正如元好問所言:“壹字自然永恒,奢盡矣。”(《詩論》)比如“及時行樂,時不我待。”(《雜詩》上篇)“人往日月投,不可勝也。”(《雜詩》二)“愛惜堂前林,蓄清中夏陰。”“戴”、“扔”、“存”這幾個詞都是常用動詞,看似平淡實則精彩,再簡單不過了。
關於陶詩的藝術淵源,鐘嶸的詩說:“其淵源來自於左思的應和之風。”此後,許多人反對這種說法,但今天,許多人同意。從應坤的詩作和傳記資料來看,他與陶淵明大相徑庭。陶的詩與其說源於應坤,不如說源於漢魏晉聖賢,單憑應坤不足以涵蓋他。如果壹定要具體壹點的話,可以說石濤源於《古詩》,他把阮籍的遺風和左傾思想之風結合在壹起。魏晉詩歌在他身上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
第四節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