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帶妳解析齊魯文明的發展歷程,探尋齊魯大地母親之河。
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在齊魯大地誕生。古代顏地部落蚩尤打敗東夷,並入九黎部落。黃帝和顏地聯合打敗蚩尤,顏地部落占領九黎故裏。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山東歷城為代表的“龍山文化”在
黃帝的後代虞舜,因其仁孝而受到人民的愛戴。為了測試虞舜的才能,帝堯任命虞舜為基層官吏。《史記》載“順李庚山,登山之人皆讓路;釣雷蛇,雷蛇人人讓路。”虞舜接替姚笛成為部落首領,確立了官職制度和官方權威,把炎黃部落引向了氏族的頂峰。
虞舜晚年飽受洪水蹂躪,於霞奉命治理洪水。傳說烏龜呈上了壹張“河圖”,於霞根據“四渡”水系將天下劃分為“九州”,用了13年才恢復農耕秩序。
所謂“四瀆”,指的是長江、黃河、淮河、吉水。起源於吳王山的吉水排名最後,但它卻成了於霞治水的關鍵。吉水流域分為兗州、青州、徐州。
吉水自菏澤以來分為兩支,南吉水又稱水岱,靠近明清黃河故道,從巨野澤經文水流入黃海。北急水又稱延水,類似於現代的黃河水道,從涼山經小清河流入渤海。
黃河從滄州入海形成冀州海河平原,黃河和北冀水沖刷出兗州河間平原(黃河泛濫平原),南冀水和淮水滋養徐州淮北平原,南冀水和北冀水環繞青州丘陵平原。
商朝後期主要精力是征服“西戎”,幾代商王安撫妥協東夷部落。只有帝辛(紂王)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遠征,並以軍事制度和武器裝備取得了壹個又壹個勝利。但奴隸制受到東夷各部門的抵制,商朝原始低效的農業生產無法承受戰爭的快速和長期消耗。商朝的空民極度疲憊,《左傳》說“易征服東夷。”
商朝授予周部落征服歷西的權利,錫伯侯姬昌減少了西戎積蓄的力量,周侯割據了李氏、崇等商朝諸侯國。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65438+10月26日,姬發率領精銳以誓師之名出征金夢,2月28日,聯軍諸侯向商朝進軍。
周朝的成功,按時間順序應該是這樣的:壹是以、魏為代表的周朝將領,熟知商朝的軍事政治對策;二是諸侯聯軍“閃電戰”行軍600公裏,克服雨雪,突破商朝的攔截,迫使紂王決戰;第三,商朝精銳深陷東夷戰場,難歸。由奴隸拼湊而成的軍隊龐大卻鬥誌低下。
姜尚幫助治理周,並與、壹起征服了商朝。因為他的貢獻,他封了侯國都城的營寨。鹽鐵雖益山海,但鹽堿地難耕,遠離中原難以集中開發。經濟和貿易成本很高。姜尚在逆境中穩定了國家,幫助周公旦平定了“三獄之亂”,齊國獲得了征服周邊諸侯的政治特權,軍事經濟強盛,稱霸東方。
周王室因為的讒言,殺了齊愛公,又繼位齊避免與發生沖突,將都城從營丘遷到,招致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感。齊獻公乘機攻殺齊,鞏固統治,遷都臨淄城,發源於萊蕪縣石馬河,由博山河和下莊河組成的習字河,在臨淄東北與池上河(冬子河)匯合。
周平、王棟遷居洛邑,歷史進入春秋時期。有“法家先驅”之稱的管仲,對齊國的政治和軍事進行了改革,齊國討伐善戎救燕,幫助鄭遏制了楚國的北進。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壹個霸主,而楚謹仍然是壹個強大的國家。諸侯與臨淄互訪,以爭取齊國的支持。
“田代齊”並沒有中斷齊的發展進程。齊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晏嬰被發配楚國時制造困難,晏嬰回復楚王“齊在天下中,在陰,汗如雨下,肩並肩”,顯示了臨淄的富庶與繁華;齊威王創辦“稷下學宮”,吸引天下賢士施展才華,填補齊國思想文化的短板,把齊國推向國力的巔峰。
樂毅“五國伐齊”臨淄被燕國掠奪,田單復辟臨淄不再繁華;齊王田為了避免滅亡而建立了全國,但是秦末田氏家族互相攻擊。漢高祖劉邦封長子劉飛為齊王,呂後元年(公元前187年),齊國晉安縣為魯泰城。文帝第二年(公元前178年),齊國城陽郡歸城陽張,齊國濟北郡歸濟北興居。事實上,獎勵功勛削弱了齊國的威脅。
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軍政穩定後,政府放寬了《推恩令》的版本,將齊國分為齊、城陽、濟北、濟南、延川、膠東、膠西七國。齊國諸侯不滿調權封國,漢景帝“七國之亂”將齊國分為濟南和毛。
古吉水孕育了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明,創造了河間平原和青州丘陵平原。古濟水和泰山對齊魯文明誕生和發展的保護作用,遠比齊的資水和魯的四合重要。
可惜唐朝的時候斷水了。近代,黃河奪水道入海。世人稱贊黃河是“母親河”,忘記了古老的水對齊魯的哺育。即使遠古的水消失了幾千年,它仍然滋養了後世的人們。
實用參考資料:《史記》、《龔宇》、《安陽縣誌》、《左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