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興城市覺華島旅遊經濟區的島嶼傳說

興城市覺華島旅遊經濟區的島嶼傳說

相傳1000多年前,壹個叫覺華的和尚帶著兩個徒弟,駕船從南陽來到渤海,在那裏漂泊。我看到了參天的老樹,崎嶇的巖石,盛開的鮮花,蝴蝶飛舞,鳥兒歌唱;島外波濤洶湧,山花爛漫芬芳,海鳥婉轉翺翔,蟬林漸靜,Tonamiyama更幽,使人心曠神怡,忘了屈辱,於是住了下來。他投資修建了大龍宮,這是壹座雄偉的九脊重檐大殿,專修佛教。隨後,島上遍布石碑、高塔和建築,成為著名的佛教勝地。金代詩人王績的《覺華島》和《覺華島上的龍宮》,雲湧霧湧白浪翻滾,彩虹中間掀起壹片樹葉;查看我生活中的山山水水是件好事。我從龍宮感受中國之島;環顧鯨波翼的珍貴巖石,玻璃環上系著壹個綠色的蝸牛髻;夜寒,海月困,欲舉手問群星與清詩人,應碧海如畫。澎湖隔水崖,波成蝶,精心鑿刻,深藏不露。當桃花盛開時,妳可以在菊花谷找到花朵。為什麽要搭順風車?頂部隱藏的雲朵都是對菊花島的贊美,其迷人的自然風光可見壹斑。

古島以太子丹命名。

菊花島,俗稱大海山,唐宋時稱桃花島,遼金時稱覺華島。因島上盛開的野菊花,於1922更名為菊花島。該島是遼東灣最大的島嶼,面積13.5平方公裏,距興城海濱12.5公裏,距最近陸地僅7.5公裏。與古城、溫泉、壽山、海濱並稱“興城五寶”。

這個島在每個時期的稱謂都有著傳奇的背景傳說,甚至還附帶著與傳說相互印證的歷史遺跡。比如桃花島這個名字,就和壹個戰國時代的男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死秦王。相傳太子丹刺秦失敗後,乘桃花逃到此島。春天來島時,桃花舞遍野蜂,故名桃花島。太子丹不可能靠桃花瓣渡海。他可能乘壹艘形似桃花瓣的木船逃到了島上。

燕國雖然自稱擁有遼東,但其實際控制的區域只是在今天的北京壹帶。北京郊區的山裏至今還留有顏長城的遺跡,大連莊河的山裏至今還能看到顏修建的烽火臺。荊軻刺殺秦王嬴政失敗後,秦國趁機伐燕,主謀太子丹被迫逃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築路工人在莊河桂雲花鄉修路時,在兩米多深、夾雜著巖石的黑土層中發現了壹把戰國時期的青銅劍,並根據劍身上的刻字命名為“春平後劍”。據專家考證,此劍是秦擊敗韓、趙、魏後繳獲的,而在攻打燕國奪取遼東時,不慎遺失在莊河桂雲花鄉。莊河離興城不遠。太子丹逃出燕國都城,經過遼西狹長的走廊後,很有可能選擇了這個沿海小島作為藏身之地。從某種角度來看,秦軍攻滅燕的行軍路線,大體上遵循的是燕太子丹的逃亡軌跡。痛恨太子丹的秦王嬴政,在搜山海經時發誓要抓住仇人。後來太子丹逃到了當時的延河,也就是今天的太子河。

覺華島上有壹個深度超過100米的洞穴。傳聞太子丹在此洞避難,故稱“隱王洞”。這個洞穴也被稱為“唐王洞”。當地人說,唐太宗李世民巡視遼東時,曾在此避雨。唐太宗在遼寧留下的足跡,可以追溯到壹些地區的名稱。比如遼陽第壹山鳳城的賽馬,覺華島的“唐王洞”也很可能屬於這壹類。

考古學家在這個神秘的洞穴中發現了與兩位歷史名人有微妙聯系的石凳、鐵碗和其他物品。現在洞壁上還有幾個燈龕。據專家分析,修建這個洞穴的目的,壹是當年島上的僧人藏經,二是附近的居民用來躲避戰亂。

因為這個島曾被命名為“桃花島”,讓人想起金庸名著《射雕英雄傳》中描寫的桃花島。前幾年,壹些沿海地區為了發展當地旅遊業,借題發揮,說自己地區的壹個島是桃花島。後來舟山群島的壹個同名島嶼捷足先登,計劃建設“金庸武術文化村”。金庸先生聽到“碧海金沙桃花島”的題詞,很高興。興城桃花島路過這個特別的名聲。但也有人推測,金庸名篇《鹿山公爵》中提到的“龍島”可能與興城桃花島有關,不過是說說而已。

不久前,考古學家在覺華島東南部的涼山上發現了許多距今4000年的磨制石器。其中兩件石器,半石碾棍和石斧,極為珍貴。石斧雖歷經千年滄桑,出土時刀刃依然鋒利。這些磨制石器的材料全部取自島內的落基山脈,這是人類自古以來就在島上生活、繁衍、生息的有力證據。同時,這壹重要發現也將島上幾千年的人文歷史從遼聖宗時代向前推進了壹步。

據專家考證,古興城郡治所在覺華島,歷史上比對面的土地更繁華。覺華島東南角強子裏村的農田裏,方方正正的土埂,就是古興城郡的遺址。覺華島現在歸興城管轄,但它的歷史比眾所周知的興城要悠久得多。

覺華島上住著壹位皇帝的老師。

覺華島之所以叫“覺華”,和壹個和尚的名字有關。壹千多年前,有壹個著名的和尚叫覺華,被稱為圓融大師。他帶著兩個徒弟,駕著壹條小船從東海來到渤海,歷經艱辛漂流到壹個小島上。但是,我看到了島上鳥語花香,怪石嶙峋,草木蔥郁,景色優雅。這三個人渴了很久,在島上喝了足夠多的甘甜泉水,並盡情享用了森林裏的水果和蔬菜。他們突然覺得自己又輕又健康,忘記了所有的侮辱,於是定居於此,並將小島命名為“覺華島”。

據說有壹天,覺華島上空突然陰雲密布,電閃雷鳴,海浪沖天,暴雨來襲。覺華忽然想起今天是渤海龍王的生日,就帶著兩個徒弟把手掌合在胸前,站在雨中的海邊默念龍王經。暴風雨過後,海灘上到處散落著耀眼的瑪瑙、珍珠、珊瑚和琥珀。覺華和他的兩個徒弟帶著這些寶物揚帆出海,招募能工巧匠,花了兩年時間在這個島上鑿石、挖土、砍樹,從而建成了宏偉的九脊重檐大殿——大龍宮。

大龍宮坐落在覺華島東南端的海岸上。此後僧人雲集,香火鼎盛,覺華島也成為著名的佛教聖地。覺華本人自然也就成了大隆宮寺的首任館長。大龍宮建成後,成為遼代佛教的中心,佛寺主持人被遼人奉為國師。“普陀山在南,覺華島在北”的說法當時很流行。

絕華的主人後來收了壹個徒弟,名叫郎小思。覺華死後,郎成為大龍宮的第二任主人。這個朗·小思不是壹個遊手好閑的人。他是蕭太後菩薩為耶律宗振任命的老師,壹個廖興宗。

郎,字誌全,遼寧朝陽人。他雖然做官,但對官場的腐敗心灰意冷,於是剪了頭發,皈依佛門當了和尚。在覺華島修行期間,他很快通讀了佛教典籍,得到了佛教的訊息,尤其是在華嚴宗的學習上,令同行望塵莫及。

郎成為太傅後,不斷用佛教影響興宗皇帝。在他的指導下,興宗皇帝處理政務寬大,經常赦免罪犯,釋放死囚,凡是監獄裏沒有犯人的地方,地方官員都受到獎勵。廖興宗的壹系列德政惠民,郎對廖興宗的諄諄教誨功不可沒。

郎小思與廖興宗的師徒關系非常融洽。郎69歲那年冬天,廖興宗思念老師,派內閣大臣帶著禦書、禦香、防寒用品去看望他。妳的兒子小思深受感動。

郎退居覺華島後,廖興宗覺得自己受到了恩師的教誨,給了他壹大筆錢,幫助郎擴建海雲寺。1087年春,遼西大旱,饑民食不果腹。海雲寺捐了幾百萬。郎小思刻苦鉆研《華嚴經》,成績斐然。他是遼代華嚴宗最早的後裔。郎能夠潛心學術研究,擴建覺華島佛寺,與廖興宗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壹個皇帝和壹個和尚,地位不同,卻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並始終如壹,留下了永不磨滅的佳話。金代遼東道刑獄官王績在自己的《遼東行司錄》中稱贊道:“皇帝總問,禮如交。如果有比別人塊頭大的人,安能讓妳佩服嗎?可是千年壹遇,真巧!”

覺華島也接待過幾位皇帝。沒有第壹手史料證明唐太宗是否到過此島,但遼代皇帝盧野龍緒曾到過此島,在遼史中有明確記載。遼聖宗崇尚佛教,擅長騎射。登上覺華島後,他被島上濃郁的佛教氛圍和引人註目的美景深深吸引。出島五年,公元990年,在覺華島建城,設興城縣。

當時,覺華島是現在興城地區的中心。在覺華島周邊,有多位帝王級人物親自前來。五代時,晉朝末年去世的皇帝石重貴曾被護送進入遼國,這就是“沿海之路”(即遼西走廊)。他是中原王朝第壹個有史料到過興城地區的皇帝。前皇帝和萬都曾來過這裏。清太宗努爾哈赤、皇太極曾在此帶兵激戰。此後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都去過興城。

到了元朝,覺華島成了元軍的馬場。覺華島當時叫桃花島,屬永平管轄。《元史》記載“永平哈拉赤六十戶”,指牧民。桃花島上哈拉奇的千戶人家都是蒙古族,叫清溪寶赤板。這些牧民在桃花島養了上千匹烙有臀部的軍馬。朝廷對牧羊人有嚴格的管理。如果軍馬死了,牧羊人要照價賠償。元代桃花島地廣人稀,荒地眾多,空氣清新,植被茂盛,是理想的軍馬場。這裏放養的軍馬膘肥體壯,每年都有牧羊人通過船只將許多好馬送到宮廷。這些來自桃花島的優秀軍馬,正帶著能征善戰的蒙古軍隊馳騁亞歐。

明清時期島上有壹萬多人被殺。

經過多年的發展,覺華島在明代成為遼東地區著名的港口,其北部海港被稱為出海口,是島的咽喉。明代督軍孫承宗不僅管理寧遠城的設防和守備,還管理覺華島的糧庫和船政司。尤其是廣寧城失陷後,明軍駐軍集中在寧遠城,糧庫集中在覺華島,成為明軍囤積糧食的基地。

明覺華島的海軍當時由遊擊隊金冠指揮。它的作用是:第壹,照料島上的食物和設備;二是配合陸軍從海上進攻金軍,以恢復遼東失地;三是協調寧遠城的防守——文獻記載:“築八裏者,築寧遠之要,更有四萬裏作為寧遠之沖,與覺華島相矛盾。寇窺城,島上兵作三叉,燒浮橋,再繞之橫擊之。”

由於其戰略位置,覺華島已成為明朝和後金軍隊的戰場。1626年,努爾哈赤攻寧遠受挫,轉投覺華島。現在是隆冬,海面結冰,可以從岸邊直接走到島上。姚福民等守軍為加強防禦,沿島開鑿15裏冰城,以阻擋後金騎兵入侵。但天氣極寒,冰面被割開,很快就磨損復合了。姚福民等人帶領官兵“日夜穿冰,兵皆掉指”,但收效甚微。

1626年1月26日,努爾哈赤派少量兵力繼續進攻寧遠城,牽制袁崇煥。在暗中命令騎兵進攻覺華島的同時,烏納格率領的約數萬晉軍騎兵從冰面上沖向覺華島。明軍15年刻冰,陣由戰車防守。晨曦初露,烏那格指揮的後金騎兵分成12隊,以烏那格為中路,向島上的“龍頭”糧庫城猛撲過去。島上的明軍,“鑿冰而苦,既無甲胄,又無兵器,還有水兵,經不起戰,寡不敵眾。”後金騎兵策馬入冰,從河口登陸,攻破糧庫北門,沖入城內。晉軍騎兵沖進混亂後,島上水兵大亂。城內囤積的糧食被大火燒毀,島上壹時煙霧彌漫,火勢沖天。之後金軍轉攻東山,策馬疾馳,守島官兵拼死抵抗,卻如投石問路。歷史上“島內大將,金冠先死,姚、冼皆戰死。”金冠之子吳石林,為迎接父親的葬禮而登島。他親自率領三百義士,抗擊後金軍隊。他寡不敵眾,300人全部死亡。

這壹仗,明軍損失慘重。覺華島上的7000多名明軍和7000多名商人被後金軍隊所殺。後金軍隊燒毀糧食8萬多石,船只2000多艘;覺華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被摧毀,只有十幾名明軍官兵幸存。然後8金軍付出的代價是輕微的,戰後陣亡人數只有269人。

戰後,袁崇煥作出“中國島上陣亡將士祭品”,讓人憤怒。“妳為什麽不結婚發泄壹下呢?”在人生的誌向中,通過死亡來延續,雖然死亡之日,猶豫之年。"

明朝和後金的寧遠之戰,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裏贏了,在副戰場覺華島輸了,但總的來說還是以勝利為主。所以明朝把這次勝利稱為“寧遠勝利”。

覺華島的明糧店至今仍清晰可見。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墻高約10米,底寬約6米。北墻有門,連接城外的港口,作為運送糧食和裝備的通道。南墻上有兩個大門,與“龍頸”相連,方便島上往來。東西墻都沒有門,有利於防守。城內有糧庫、物資堆和守城官兵的營房遺跡,還有壹條貫穿南北的排水溝。

覺華島海軍營地的美好時光

清朝統壹中國後,鑒於旅順口地區海防的重要性,1713年9月組建旅順水師營,1714年6月正式出海巡邏。旅順水師營有戰船10艘,兵員500人,是清朝北方最強大的艦隊。

清朝兵部專門為旅順水師營劃定了壹個“海巡範圍”:西起巨化島,東至鴨綠江,巨化島是旅順水師營西端的起點。島上有專門的房子供官兵休息。海軍官兵登島後,有時要待上壹個多月才能登艦返回。

到達菊花島後,巡邏領隊軍官要寫壹份巡航記錄,大多是“什麽都沒發生”之類的普通句子。海軍師營官兵在菊花島期間,除了軍事之外,還欣賞島上的美景,經常下海釣魚捉蟹,沈浸在漁民生活的樂趣中。

旅順水師營在乾隆末年由盛轉衰,開始衰落。船只破舊,經費緊張,已經到了無力巡海的尷尬境地。尤其是軍官怕死,海軍營已經失去戰鬥力。鑒於旅順水師營無力擔負保衛沿海的重任,1880年,光緒皇帝下令裁撤水師營,代之以洋務派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營。從此,菊花島上再也看不到海軍營的官兵了。

菊花島作為遼東灣最大的島嶼,其實在清朝滅亡了260多年,沒有壹場戰役。漁民安居樂業,島上呈現出自明朝末年以來延續200多年的和平景象。

近年來,由於水產資源枯竭,鰻魚、鯊魚等魚種在遼東灣幾乎絕跡。目前島上居民春季出海抓銀魚蝦,5月1再出海,抓螃蟹。陽光下、沙灘上,隨處可見漁家婦女在補漁網。

佛寺的鐘聲依舊悠長悠揚,古老的古跡充滿滄桑。戰火紛飛已是昨日的歷史,昔日的名人悄悄封存了記憶。徜徉在覺華島的山川河流中,我們可以近距離地看到壹個承載著遙遠傳說的遺跡的舊址。千年仿佛瞬間回滾,彈指壹揮間,清代詩人、英贊美覺華島的五言絕句猶在耳畔。“碧海如畫,壺隔水崖,波成溪,精心鑿藏。桃花放時,可尋菊花,何不搭壹程,頂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