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季《朗讀者》已經圓滿謝幕,直到昨天我才抽空看了最後壹期,終於享用了這壹頓豐盛的文化饕餮盛宴,說的有趣壹點有壹種餓漢吃飽的感覺。當書中的文字被賦予豐富的情感,它就再也不是靜靜地流淌在紙上的文字了,當最美的聲音配上最美的文字是壹種難得的幸福。在當下,真正能夠撲滅心中的不安情緒安安靜靜地閱讀壹本書多麽奢侈!然而《朗讀者》卻用另外壹種方式將這些寶藏挖掘了出來,它的光輝也照在了每個人身上。
《朗讀者》中有不畏強權,滿懷赤子之心的愛國情意,也有感人肺腑的人間親情,有國也有家,正像成龍的那首《國家》:“壹玉口中國,壹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壹個家”,如果沒有國,何來家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安文彬,外交官,中英談判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說到他很多人很陌生,當然,在看《朗讀者》以前我也是陌生的,但是現在我記住了他,正是因為有他以及像他壹樣滿懷愛國情懷的人,祖國的尊嚴才不會被踐踏,可能對於普通人來說總覺得國家大事離自己很遠很遠,體會不到那些為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仁人誌士他們那顆堅定的愛國心。但我們總能從他們的目光中看到對祖國的熱愛,為了祖國的榮譽堅持不懈的那種寶貴精神。
當我再壹次讀起這篇文章,我終於明白為什麽所有的父母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孩子上大學,他們沒有識過多少字,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們卻比讀書人更加明白讀書的意義,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好好讀書去看看遠處的風景,用心良苦。當代大學生總說自己很迷茫,步入大學後開始享受生活,揮霍著父母用辛勤勞動賺來的錢,他們擁有著最方便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卻空空如也,其實無論自己上的是壹本二本,三本,專科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引用雨果的壹句話:“有了物質,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
人都要生存,物質生活是基礎,有了物質才有能力去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可是我們要怎樣活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每個人都在探索,大學生是社會的壹個特殊群體,他們承擔著社會
人們常說“家”是當妳累了,困了,對生活失望了,對事業厭惡了時最好的港灣,是呀,家是壹個永遠也說不盡的話題,中國人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戀家情結”“落葉歸根”等就是壹個個生動的例子。因為愛家,古往今來寫親情的名篇數不勝數,《朗讀者》中最讓我感動到心底的是梁曉聲朗讀的《慈母情深》,這篇文章真的很打動人,已經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故事情節很簡單,壹個小孩子很想買壹本《青年近衛軍》,於是去找在縫紉廠工作的母親,那個時候孩子有吃有穿能上學已經很不錯了,但是母親還是給孩子買了書,母親沒怎麽讀過書,她只是壹個普通的勞動者但她卻明白讀書對孩子的意義,這壹點著實讓人感動。
賦予的責任,父母的期望,是每個小家庭的希望,更是國家的希望。因此我也希望更多的大學生能夠認真觀看《朗讀者》,它不會比那些娛樂節目讓妳失望的。它會帶給妳更多的人生感悟
以上是我在觀看《朗讀者》之後的壹點體會,很喜歡阿瑟克拉克墓碑上的壹句話,“我從來沒有長大,但我從來沒有停止過成長。”願每個人都在慢慢地成長。於國,於家,於自己,積攢起所有寶貴的經歷,都是壹筆財富。只是轉載,無意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