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真題展示
壹尾嫩紅,壹灣碧溪,壹襲雲彩,壹陣鳥鳴,壹叢風中的蘆葦……就是壹道賞心悅目的風景線;
壹曲生命贊歌,壹幀活動剪影,壹次風采展示,壹處公益廣告……就是壹道令人回味風景線;
壹位哲人說:妳的靈魂就是壹道精選的風景線。
也許,妳眼中和心中的風景線更多更多……
請以“壹道風景線”為題寫壹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實感,不得抄襲。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點、校名和人名;⑤書寫要正確、規範、美觀。
題目點評
以“風景”為主題詞的作文在全國各地歷年的中考試卷並不陌生,如2004年山東淄博以“我就是壹道風景”或“妳就是壹道風景”為話題等。2008年寧波市選題作文之壹也就是《留在我心底的風景》,基本方向壹致。難怪題目壹經面世,就有人認為此題太“老”、太“俗”了。細細玩味,綜觀全題,應該說2008年南通市中考作文具有如下鮮明的“亮”點。
壹、比喻設題,與詩意的提示語相得益彰。“壹道風景線”以比喻的修辭設題,題面靈動,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提示語的設置,用語像壹首詩,讀來清新優美。文題是對提示語的凝練,提示語又是文題的詩意詮釋,把“風景線”這壹喻體化為壹個個具像,鋪展在人們面前,為考生找到審題立意選材的方向。提示語精妙地掃除了學生審題障礙,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考查“不設置審題障礙”的基本要求。
二、題面開闊,為選材的多樣性開拓視野。用比喻設題,文題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的選材視野開闊。提示語的前三句話,很清楚地告訴學生,選材角度可以來自自然,可以來自社會,可以來自精神(心靈),三個角度三個層次,次第展開,觸發學生的生活積累,閱讀積累,感悟積累,選擇自己眼中和心中的“風景線”。
三、關照現實,為立意的多元性啟發思維。有人認為,此題考生很難出新,因為題目似曾相識。但是筆者認為,從提示語中,我們並不難發現,命題者鮮明的指向,要學生更多的關註現實生活,無論是“壹尾嫩紅,壹灣碧溪,壹襲雲彩,壹陣鳥鳴,壹叢風中的蘆葦……”,還是“壹曲生命贊歌,壹幀活動剪影,壹次風采展示,壹處公益廣告……”都是引領學生去留意去觀察去思考現實的點點滴滴。其實,不僅僅是要學生看到這些“風景線”,更要去思考、感悟、回味,在思考、感悟、回味中提煉,明確自己的寫作立意。應該說,學生關註點的不同,寫作的立意自然呈現出多元色彩。
四、強調個性,讓心靈感悟折射理性光輝。如果說,題目的大眾化,所謂的“老”“俗”,考查的重點自然在強調個性化了,“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同樣的“眼中景”,不壹定產生同樣的“心中景”。這事實上是本道作文題要求學生突破的難點。寫作中,要把眼中所見與自己的心靈感悟融為壹體,折射出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發。有人說,這對初中生的要求偏高。但筆者認為,這是壹種導向,在促使學生觀察生活,關註生活的同時,很有必要提升學生價值判斷能力和審美能力。文題的大眾化,筆者以為,不在於壹定要學生出新,更在於引領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生活,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再看這個命題,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風景線”的泛化,題旨容易牽強附會。盡管提示語對文題的要義作了具體化的補充,但是還是不可避免的讓人覺得題目有些寬泛,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景觀、社會現象、心靈感悟都可以貫名以“風景線”呢?這樣,是否會出現硬拉死扯的現象呢?套題使題旨牽強附會,必然使主題簡單化和膚淺化,或者刻意追求壹種深刻。
二、選題的俗化,選材容易移花接木。“風景”和“風景線”是兩個外延和內涵不同的詞語,因此盡管似曾相識,但如果不加以細致考量和推敲,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將“風景線”的理解泛化,加上題面眼熟,選材套陳題,就顯得在思維慣常軌道裏了,不可避免地為作文移花接木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文題的詩化,行文容易空靈浮華。文題很美,是對南通近幾年作文命題的延續,例如06年的話題“生命的芬芳”,07年的命題“帶著微笑出發”,都給人詩意的美感。事實上,壹看到“壹道風景線”這個題,就會給人以遐想的沖擊,這正是命題者所追求的壹種審美價值所在。加上提示語詩化的語言,很容易引導學生去追求壹種散文化的傾向,在浮華的語言上做文章,導致文章空靈無物,主題難以捉摸的惡果。
南通市2008年中考作文命題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當前作文中考命題的趨勢和特點,自然對當下的作文教學具有壹定的啟示。
壹、作文規範大有必要紮實訓練。諸如審題、立意、謀篇等寫作知識新課改的“淡化”要求之下,教學實際中已經被忽略了,作文教學更顯隨意和無序。讀懂文題是立意謀篇的第壹步。審題不到位造成作文失敗的例子並不鮮見。主題不鮮明、思路不清等等問題,與作文有效的規範訓練不足有很大的關系。必要的作文規範要循序推進,紮實訓練。筆者認為,沒有充分的入“格”訓練,是很難實現作文的出“格”,更難做到升“格”,走向作文的自由和個性。
二、引領學生關註生活,思考生活,提高自身審美素養。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敘寫出自己的生活,展示生活細節,把自己真情實感融入其中,才能寫出感動自己,打動他人的文章。那種編造故事,脫離自己的生活,甚至靠移花接木寫出的文章必然矯情做作。生活中不是缺少“風景線”,而是缺少發現“風景線”的眼睛。給學生壹雙慧眼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等等,同時給學生推薦壹些經典書目,拓展視野,墊高靈魂,提高審美素養。
三、加大閱讀量,不斷豐富學生的積累。筆者曾經撰文批評學生作文浮華的現象(見《警惕:作文走向浮華》,《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6期),認為學生作文中詞語華麗是壹種作文毛病,反思下來,還是覺得此種觀點有失偏頗,有問題的不是學生作文用詞的華麗,而是壹味追求用語的華麗忽略了作文的內容,使主題飄忽,難以捉摸。事實上,初中階段要鼓勵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好段,並大膽使用,或直接引用,或模仿寫作。初中階段積累的匱乏,自然很難說語文素養的提高。閱讀用時不足,指導不足,是目前依然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
很難對壹道題做出壹個優劣之判斷,事實上,壹個文題的出現也無須評判它的優劣。中考命題也是壹次考驗,也是壹次寫作的過程。文題的.成品呈現體現了命題組智慧的結晶,我們在解讀它,就像解讀壹篇文章壹樣,可以是多元,也可以是自主的,力求接近命題者理想,力求更符合作文教學的規律。
範文
壹道風景線
有幸隨旅行團去了壹趟湖南,讓我盡情享受著別樣的風景,領略了壹道別有情趣的風景線——
時令已是深秋,但麓山的楓葉並沒有以詩中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來迎接我,放眼望去,滿山滿谷高高低低的楓樹向我宣告著壹個巨大的“綠”字。身著綠裝的楓葉別有壹番風姿:近看,微風拂來,片片楓葉隨風拍打,“劈劈啪啪”作響,像寬大的手掌在熱烈地鼓掌;遠看,楓林像壹片深邃的大海,林濤洶湧,綠浪翻滾,依舊透著勃勃生機,沒有絲毫雕落的跡象……
我邊看邊向上攀登。才到半山腰,我已是氣喘籲籲,可身上還背著壹個沈重的大書包。這時,耳旁傳來壹個親切的聲音:“這位同學,要不把書包放在這兒,等回來再拿?”
我扭頭壹看,是壹個頭發花白的老大爺。他穿著綠色的舊軍裝,腰板挺直,壹雙略微凹陷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閃著慈愛的光芒。看到他身旁的許多包裹,我遲疑了壹下,還是把書包遞了過去,問道:“多少錢?”“妳人不大,思想倒……幹我們這行的,不收錢。”說著,他另壹只手伸過來,只見他的手臂上套著壹個紅袖章,上面赫然印著三個黃色的大字——“執勤員”。“哦,那謝謝您,老大爺。我估計12點左右返回吧。”“行,沒問題。不過,我可提醒妳,要想登上山頂的話,可要加油啊!”
老大爺關切的話語,給我增添了無窮的勇氣,我又奮力向上爬去……
在山頂吃完午飯後,我稍事休息,開始下山。突然,壹個親切而熟悉的聲音又在耳邊響起:“這位同學,妳的書包……”“哦!”我遠遠望去,那位老大爺正提著書包向我走了過來。“老馮——”只見他的身後,壹個也是身著綠軍裝的老年人,拎著壹個保溫飯煲,“都快兩點了,沒見妳下山來吃飯,我就把飯給妳送上來了。”
老大爺接過飯煲時,我突然註意到原先堆放在那裏的包裹已經被全部領走了。我感激地提起書包:“謝謝您,老大爺。再見!”“不用謝。再見!”
當我再次回過頭時,遠遠地望見兩位身著綠軍裝的老人站在楓樹底下,和楓林的美景融為壹色,成為麓山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點評
這篇考場作文,文章開篇著力描寫的是“楓景”,給人的第壹印象便是:此文寫的肯定是“風景”。接著讀來才知不然,老人——麓山“執勤員”,才是文章要敘寫的主人公……當“我”再次回頭望去時,只見“兩位身著綠軍裝的老人站在楓樹底下,和楓林的美景融為壹色”,成為壹道美麗的風景線。文章構思精巧,引人入勝,不失為壹篇考場佳作。
壹道風景線
初讀沈從文,便有壹種怦然心動的感覺。
在那之前,我剛剛看完《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忠義、驍勇著實讓我熱血沸騰了好幾日。然而,剛壹翻開沈從文的《邊城》,我就怦然心動了——優美而洗練的文字將壹個叫作茶峒的湘西小城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面前:蜿蜒的山巒,幽靜的小溪,黃泥的墻,烏黑的瓦,近處的桃花,微風吹過翠綠的細竹,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
景致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壹種超然的脫俗和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這古老嫻靜而又靈動的邊城風景,孕育出壹個小泉般清冽的少女翠翠,像壹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著我心靈的壹角。
接下來的閱讀讓我平靜。小說壹頁頁翻過,壹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每日撐著渡船,不肯收過渡人的任何錢物,卻還總是熱情地贈送他們煙葉和茶水。他那名叫翠翠的孫女便在爺爺的竹笛聲中,在和煦的風日中成長著。我驚異於沈從文勾勒的這個世外桃源,沒有半點的喧鬧,沒有任何的世俗氣,讓人沈浸其中。
端午大概是茶峒城最熱鬧的節日,龍舟、鳧水、捉鴨子,整個小城似乎都沈浸在快樂中。於是有了翠翠與儺送的美麗相遇:翠翠在夢中被壹個人的歌聲托起來,上懸崖摘了壹把虎耳草……遺憾的是他們的愛情還沒有開始就消失了,這讓我憾恨良久。幸好沈從文先生在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讀到此處,我的心微微壹顫,如悶悶的夏日吹過來壹股涼風,似乎是得到了某種神諭:世上固然是有苦難的,但同時也是有希望的。
沈從文先生真的是壹位高妙的文人。我甚至曾想模仿他的文筆續寫壹個結尾,但我失敗了。我沒有辦法寫出那種淳樸自在的景致,那樣真誠唯美的心靈。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已經成了壹道不落的風景線常駐我心,不時地提醒我——
在喧鬧或煩躁時,不妨讓心靈返璞歸真。
於是,那道風景線便永久地沈澱在我心中,時時想到,時時翻看,總會讓心靈怦然而動。
點評
這篇佳作底蘊深厚,考生沈浸在沈從文《邊城》的意韻中,並能把這份感動用洗練質樸的文字展示出來,提醒人們“在喧鬧或煩躁時,不妨讓心靈返璞歸真”,感悟自然而深刻。
壹道風景線
翻開記憶的相冊,品味那濃厚而香醇的愛——
媽媽?圍巾
窗外,風兒呼呼地吹著,好像不知疲倦似的。媽媽輕輕地走到我身後,變戲法似的從身後拿出壹條圍巾。哇!好漂亮的七彩圍巾,看上去就像壹道美麗的彩虹。就在接過圍巾的剎那間,我看見了媽媽的那雙手:通紅的手上布滿了凍瘡,好像剛剛塗過藥,手指也腫得很厲害。我的眼睛模糊了,眼前仿佛又出現媽媽在柔和的燈光下為我壹針壹線趕織圍巾的情景。
哦,壹條七彩圍巾在寒冬裏為我築起壹道美麗的錦屏。
朋友?桔花
今天是我生日,原以為沒有人知道。雖然我能理解爸爸媽媽的忙碌,但心裏不免有些失落。回到家,忽然發現門口有個紙盒,推開門,打開紙盒,裏面是壹枝桔花兒,下面枕著壹張漂亮的卡片:“朋友,知道妳不喜歡其他花兒,所以就送了桔花。在妳十六歲生日之際,我真誠地送給妳最美好的祝福!”此刻,壹陣桔花香氣立刻沁入心脾。
哦,壹枝桔花兒在我的生日裏給我的心情添上了溫馨的壹筆!
老師?紙條
臨近中考,壹切都那麽匆忙,我的心情也壞到了極點。老師布置好作業,我回到家,打開作業本,壹張紙條滑落下來:“孩子,最近看妳的心情好像不是很好,是不是中考復習太緊張了?老師相信妳會堅持住,挺過中考的。記住: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堅強是飛翔的翅膀,祝妳成功!”看著看著,我的眼淚禁不住流了下來。
哦,壹張小小的紙條也會成為催我奮進的動力。
壹條七彩圍巾,壹枝桔花兒,壹張小小的紙條,是愛把它們串聯成壹道美麗而永恒的風景線!
點評
精心選材。三個片段敘寫三個愛的細節,三個畫面中流淌的是親情、友情和師生情,貫穿其中的是壹個永恒而常新的“愛”的主題。
扣題意識強烈。聰明的小作者把三個片段化成三個畫面,又用愛的主題把三個畫面串成壹道風景線,文章切題,主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