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鳧雁滿回塘”的詳細介紹:
壹、《商山早行》的全文點此查看《商山早行》的詳細內容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二、註解
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大鈴。
槲:陜西山陽縣盛長的壹種落葉喬木。
明:使明艷。也叫“臭橘”,壹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站的墻壁。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
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這裏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
鳧雁:鳧,野鴨;雁,壹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
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三、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壹般旅人的某些***同感受。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淒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裏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
首聯第壹句“晨起動征鐸”,寫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點題“早行”。詩人在開首給我們描繪了這樣壹幅畫面:清晨起床,旅店裏外已經響起了叮當的車馬鈴聲,這壹句話極為簡練概括。第二句“客行悲故鄉”,這句雖然出自詩人之口,但代表了許多旅客的心聲。過去交通不便,身處他鄉人情淺薄,總之,當時人們安土重遷,怯於遠行。
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兩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兩句詩皆用名詞,代表了十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內容涵蓋豐富,畫面多重組合,可以形成各種景象。“雞聲茅店月”五個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裏,聽見雞鳴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準備趕路等很多內容,都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出來。同樣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雞報曉,夜色朦朧時,詩人就起床出發,沒想到此時外面已經到處都是人跡,自己已經不算早行了。這兩句將早行的情景寫得有聲有色,形象生動,歷歷在目。
頸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壹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幹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尾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
詩人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四、背景
這首詩準確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聯系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襄陽,他被辟為巡官。據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溫庭筠雖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壹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不免。
五、溫庭筠其他詩詞
《商山早行》、《洛陽》、《蓮花》、《更漏子》、《送人東歸》。六、譯文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踏上遙遙征途,遊子悲思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暉;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明驛墻壹作:照驛墻)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邊。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回想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壹群群鴨雁,正嬉戲在岸邊的湖塘裏。
相同朝代的詩歌
《三姑石》、《暖翠》、《贈別徐侃》、《幽恨詩》、《題賈島墓》、《天臺禪院聯句》、《長恨歌》、《憶江南》、《錢塘湖春行》、《暮江吟》。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商山早行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