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論世:
所謂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個方面的情況和他的創作意圖,所謂論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該作品時所處的社會狀況。在既知人又論世的基礎上,再結合運用其他方法,才能對作品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知人論世與西方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有***通之處。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說:“壹部文學作品最明顯的起因,就是它的創造者,即作者。
因此,從作者的個性和生平方面解釋作品,是壹種最古老和最有基礎的文學研究方法。”丹納也在《藝術哲學》中認為“種族、環境、時代”是影響文學的三要素。
可見“知人論世”這種批評方法能夠從外在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的角度出發,聯系詩歌產生的背景和根源,結合詩人生平,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
以“知人論世”原則鑒賞詩歌,可以有效地對表面文字相近詩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細區分。
以意逆誌:
“以意逆誌”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誌”,用自己的心靈去追尋詩人的心靈的蹤跡,明了詩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壹味地拘泥於字面之意義。
“以意逆誌”法要求於讀者,是以追求詩人之誌為旨歸,因此,讀者應平心靜氣,對作品反復涵詠,仔細體味,用真摯的情感來讀詩,以求得詩人之用心所在。
擴展資料
孟子的“以意逆誌”和“知人論世”所代表的文學接受理論從表面上看是相沖突的,“以意逆誌”註重文本對意義的生成作用,“知人論世”註重的是作者對文本意義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這裏,有著壹個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誌”是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從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論世”是為了從作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獲得對作品的理解。
這就和西方現代的文本批評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現代的文本批評註重的是文本自身,當他們接觸到文本的時候,作者已經處於“缺席”狀態,不需要通過了解作者來解讀作品,只需要從作品本身出發即可,如結構主義、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