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10首寫景抒情的古詩詞有哪些?怎麽賞析?

10首寫景抒情的古詩詞有哪些?怎麽賞析?

1.《江南春》 年代:?唐?作者:?杜牧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賞析: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壹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壹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裏”了。

2.《天凈沙 春》 年代:?元?作者:?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

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賞析:這支《天凈沙·春》曲子,運用繪畫技法,從不同空間層次描寫春天的景物,具體來說,第壹句的春日、春山構成整個畫面的背景,是遠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點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鬧的景象,展示了壹幅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畫面,是中景。最能夠體現春天特征的兩個形容詞是暖和啼鶯,而最能庭院中生機的景物是舞燕和飛紅。

3.《江雪》年代:?唐?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壹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壹葉小舟,壹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壹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壹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壹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壹個幻想境界。

4.《臨洞庭上張丞相》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賞析: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詩人借了這句古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壹番事業的願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裏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裏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作為幹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壹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5.《長相思·汴水流》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賞析:這首詞是抒發“閨怨”的名篇,構思比較新穎奇巧。它寫壹個閨中少婦,月夜倚樓眺望,思念久別未歸的丈夫,充滿無限深情。詞作采用畫龍點睛之筆,最後才點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因而給讀者留下強烈的懸念。

6.《春宮怨》 年代:?唐?作者:?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賞析:這首詩是代宮女抒怨的代言詩,其實也含有自嘆無人賞識之意。首聯寫因貌美而

入宮,受盡孤寂,不願梳妝,頷聯寫取寵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妝扮了。頸聯寫景,春

風駘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殘,寂寞空虛的情感。末聯寫往日之

悲苦,更露其怨情。“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是歷來為人所推崇的名句。

關於此詩作者,歷來有所爭議。歐陽修和吳聿以為周仆所為,而胡仔《苕溪漁隱

叢話》卻斷為杜荀鶴所作,且雲:“故諺雲:杜詩三百首,惟在壹聯中,‘風暖鳥聲

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證。

7.《清平樂·別來春半》 年代:?唐?作者:?李煜

別來春半,

觸目柔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

拂了壹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

路遙歸夢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遠還生。

賞析:這首詞寫的是離愁別恨。乾德四年(966),李煜弟從善入宋不得歸。他思弟深苦,遂作此詞。詞並未拘泥與此壹情,而是虛筆點染,描繪出壹種擴大的感情境界與氛圍。詞的開篇,點明事由與季節。為什麽在春意正濃.春光明媚之時,卻說“觸目柔腸斷”呢?原是“別來”之陰影籠罩了壹切,觸目之景還是“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壹身還滿。”“砌下”“還滿”寫出落花之多.佇立之久,表現了詞人無限哀傷的情懷和形象。過片緊承“別來”二字,“雁來音信無憑”既是景象的轉換,也是情感深入,謂雁能傳書,但是雁來人不來,雁歸人不歸,徒增愁恨。“路遙歸夢難成”又翻進壹層,為所懷念之人設想,語意奇特,委婉之至。結尾二句以遠接天涯.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愁別恨,形象生動,貼切自然;在語法上壹波三折,在語意上壹唱三嘆,頓挫有致,情韻俱生。

8.《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年代:?唐?作者:?柳宗元

宦情羈思***淒淒,

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賞析:就詩人而言,在我為情,在物為境。詩思的觸發、詩篇的形成,往往是我與物、情與境交相感應的結果。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正是壹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設想詩人創作時的狀態,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叢集,這時,正如《文心雕龍·物色篇》所說,心因“物色之動”而搖,辭因“情以物遷”而發。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淒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壹的。

9.《少年遊·闌幹十二獨憑春》 年代:?宋?作者:?歐陽修

闌幹十二獨憑春。

晴碧遠連雲。

千裏萬裏,

二月三月,

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

江淹浦畔,

吟魄與離魂。

那堪疏雨滴黃昏。

更特地,

憶王孫。

賞析: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 ,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壹系列離別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壹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10.《洛橋晚望》 年代:?唐?作者:?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賞析:前人有雲孟詩開端最奇,而此詩卻是奇在結尾。它通過前後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後以警語結束全篇,具有畫龍點睛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