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古代文學詩詞及文學史都系統讀過,也有自己特別喜歡的詩人和詩歌,但是讀蔣勛對文學的理解,卻讓我耳目壹新。因為,蔣勛是以悲憫的情懷,站在人性中的美好與感動,站在生命個體角度對詩詞進行理解的。從《詩經》到《楚辭》到魏晉文學,再到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文學,最後說到民國文學和臺灣文學,將中國文學脈絡梳理了個遍,雖然有些地方,蔣勛的理解不壹定正確,但是瑕不掩瑜,再者,“詩無達詁”,古人要表達什麽,今人不見得要完全壹樣,能從詩歌中讀出屬於個人的獨特思考,亦無不可。那麽就跟著蔣勛先生的解讀,我也將古代文學裏感興趣的地方揀選出來說說吧!
很喜歡《詩經》,也曾經解讀過好些愛情主題的詩歌,如《桃夭》《谷風》《伯兮》《東門之楊》《月出》等,現在又讀蔣勛說文學關於《詩經》的部分,好像記憶中的東西又回來了,邊讀邊感嘆,真的是這麽回事啊!那種柔婉纏綿,那種勞心幽思,很細膩,很多情,太多美好的感覺了。
《楚辭》中的《九歌》,比較感興趣,雖然裏面的詩句跳脫難懂,但是好喜歡屈原鋪陳到極致的美。特別是《湘夫人》和《山鬼》。《湘夫人》裏秋水邊滿懷惆悵思念湘夫人的樣子,是很容易被帶入而產生***鳴的。而《山鬼》的描寫,很美,不覺得怪異。不知道是本身南方祭祀時辭章本就這麽美,還是屈原藝術性的加工使然?《楚辭》的浪漫,竟覺得後人無從超越。不過聽過本地人(洞庭湖邊)葬禮上唱的送葬歌,是非常優美富有詩意的。
《漢樂府詩集》感覺裏非常清新自然質樸,即便是被蔣勛說得有功利性的《陌上桑》,我倒覺得羅敷是位潔身自好熱愛生活且不畏權勢的“好女”。詩中透出壹股濃濃的田園氣息,羅敷的話不過是表達自己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罷了。沒必要去較真她說的是否是事實。當壹個女人深愛自己的丈夫時,任何人都比不上他。《古詩十九首》是文人詩,在我的感覺裏,比起《詩經》與《漢樂府》,似乎文字更嚴謹些,表達也更細膩,以感時傷逝為主。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壹定要將民間詩與文人詩區別開來嗎?不過是兩種表達風格吧?
曹操是詩歌史上除屈原外,第壹個有意寫詩的人。他的詩“擬樂府”而作,形成以“慷慨悲涼”為基調的建安風骨。初壹時背過《三曹詩選》,《蒿裏行》《觀滄海》《步出夏門行》《燕歌行》《白馬篇》等等都是我精心抄錄和背誦的。除了蔣勛老師說到的對生命的孤獨感和無常的慨嘆外,我覺得詩歌裏更多體現的,是壹種悲壯與堅毅,壹種悲憫情懷,壹種擔當意識。曹操的詩裏,其實應該還有壹種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吧?《洛神賦》,亦幻亦真,美得恍惚,美得惆悵,只知道美得不可方物,想起美術課本上顧愷之的那副畫,還真傳神。竹林七賢,大多是性情中人,順心意而活,很欣賞這樣的生命態度。嵇康的《廣陵散》到底有沒有絕跡?怎麽小時候似乎聽過這個古琴曲?竟是道場中的音樂呢?要表達的是什麽?金庸的武俠小說裏也提到過,很好奇這個。
《桃花源記》,寓意深長,解讀多樣。認同的是,桃花源代表生命個體裏最美好的東西。而得到它,需放下紛紛擾擾的世俗利益。所以,要追尋心中的桃花源,需去除雜念,堅持不懈地努力。歷史上真正能徹底放下功名利祿回歸田園,靠自己的雙手真正務農的文人,似乎只有陶淵明壹人,讀過他的詩集,讀過他的《擬挽歌辭三首》,猶記“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在佛教輪回觀念流行的晉朝,這種達觀的唯物論思想難能可貴。正如蔣勛先生說的,只有他,真正追尋到了生命最自然的快樂。
唐朝的文學,就說了兩個人,韓愈與柳宗元。但是看了後卻如飲甘醇。中國文人歷來如此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實際上,文人往往不容於官場,得罪權貴,不得不寄情山水。而韓柳,山水之間仍有憂思,貶謫之後仍造福於民。儒家精神備矣!聽了蔣勛這樣的解讀,讀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的生活的不易和對侄子深切的悼念,看到壹個有血有肉的煙火氣的韓愈,而不是壹個僅僅在文壇上占重要地位的韓愈。也喜歡柳宗元這樣的文風,平實清新理性又有激情。從蔣勛的解讀裏也更進壹步了解到了柳宗元的大義和擔當。宋朝的詞人中,特別敬仰的是蘇軾,儒釋道三種精神都在他的詩詞中得到體現,而且蘇軾的經歷,是典型的文人精神的體現。辛棄疾、李清照、晏幾道和晏殊、李璟和李煜等等,他們的詞都喜歡。
元曲還比較喜歡,《竇娥冤》、《救風塵》、《墻頭馬上》、《漢宮秋》、《倩女離魂》……在小時候都看過小人書。唱詞之精彩,讀古代文學史時方了解。現在讀,才知其精彩處。要好好讀壹讀。之後的明清小說也是異彩紛呈,不過了解不多,且不太喜歡。民國文學中,喜歡聞壹多、徐誌摩、朱自清的詩文,魯迅與周作人的文字比,倒覺得周作人多壹份平和。
“美之於自己,就像是壹種信仰壹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蔣勛親切的娓娓道來的話語,讓人很容易就獲得心神的安寧。那麽,希望我也能如蔣勛先生壹樣,能以壹顆淡泊的心,品味前人留下的文學瑰寶,去感受著這世間的平凡與美麗,善待周圍的人和物,尋找壹種質樸靜雅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