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作者:姚大鵬
時代:現代
仿佛大地的引力
歡聚在壹只不成熟的蘋果上
而蘋果之間自有懲罰
它的味道由甜入酸
包含著對我們的敵意
它渾圓的體格
曾過度讓位於我的修辭
還有味覺神經對況味的貪婪
屈服於這個要將它解剖的人
漫漫改變起自己的寫作習貫
為什麽每晚吃掉壹個還非壹堆
當盤子卷起桌面壓上我的舌尖
四壁也靜靜地持刀只等我說出
這個蘋果的壹個詞“甜或不甜”
其實我只希望把它還給那棵樹
按牛頓定力之說
將它的命運砸中誰就是誰
以證多年來我對詞語的忠誠
壹天壹天的消耗殆盡
而蘋果仍從每年的枝頭湧出
那裏 白花正熾
土地比夢堅硬
撞向我們的不是果實
它是壹只失敗的蘋果
內部尚未掏空
容顏失敗而噍悴
有很多人臨死前
唯壹想嘗壹嘗的東西
甚至他只想舔壹舔
這皮上的紅暈
妳知道有多難嗎
鮮艷的事物壹直在阻止
我們玄思的卷入
我的胃口是如此不同
我愛吃那些完全幹枯的食物
詞幹枯了它背後神聖的通道也就顯現
擴展資料:
文化元素
民間寓意
道教把蘋果視為仙果,它也是北歐神話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臘神話中的愛情之果。
在吳語地區因吳語“蘋果”與“病故”是同音詞,所以在吳語地區不在探望病人時贈送蘋果。
在香港等地,西洋蘋果又稱蛇果,但並非因為它是《聖經》中蛇引誘夏娃亞當吃的禁果,而是因為以前從外國進口蘋果時,有人聽到外國人稱贊蘋果delicious(美味),誤以為此即蘋果的洋名,所以又將其稱為“地利蛇果”,後簡稱蛇果。
日語稱蘋果為 “リンゴ”(ringo),這是日治時代以日文發音沿用,漢字寫法即為“林檎”。傳統臺語則稱作“Phōng-kó”,漢字“蘋果”。因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在梨山尚未種植蘋果前全依靠外國進口。蘋果因而價格昂貴,所以早期吃蘋果成為奢侈的象征。
因為蘋果的“蘋”字和“平”同音,所以在中國吃蘋果也有解作“平平安安”的說法。也開始流行聖誕節前夜——平安夜吃蘋果的行為,需明確此舉源於中國,外國並無此傳統。
百度百科-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