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對偶的意思: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壹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辭方式。
對偶體現了壹種思維形式,即對稱、平正、整齊、嚴謹,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思維性格的特征,是具有漢民族特色的修辭形式。對偶修辭起源於先秦,後來這種修辭手法被文人墨客采用。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壹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辭方式。特征: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使兩方面的意思互相補充和映襯,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
許多成語、俗語、諺語都是對偶的結構,如“銅墻鐵壁”“根深蒂固”“水深火熱”“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要打當面鼓,莫敲背後鑼”等等。詩歌講究語言形式工整醒目,聲音和諧動聽,因此常用對偶句。散文裏適當用壹些對偶句式,也能增添語言的韻律美。但是,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運用對偶,壹定要服從內容的需要,不可生拼硬湊。
比喻:
比喻是壹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壹。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壹種基本方式,通過把壹種事物看成另壹種事物而認識了它。
也就是說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同點,發現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對甲事物有壹個不同於往常的重新的認識。依據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縮喻、擴喻、較喻、回喻、曲喻十壹種,實際教學中常見的是前四種。
借代:
借代是壹種修辭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系的另壹種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壹物來代替另壹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化繁為簡,並且要讓文義通順。
並且,此時的借代壹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壹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誇張:
誇張(英語:hyperbole),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誇張可分為"普通"類和"超前"類。
誇張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誇飾或鋪張。指為了啟發讀者或聽者的想象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誇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
擬人:
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壹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