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本文根據材料和知識,簡要評述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本文根據材料和知識,簡要評述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指朝廷允許普通百姓和官員自願向政府報名,然後從中選拔人才,通過不同科目的考試後,根據其成績授予官職的壹種制度。科舉制度正式實施於唐代。它與中華文明史緊緊相伴了壹千三百多年,終結於清朝光緒二十七年的最後壹次進士考試。

科舉制度的積極影響

從制度的初衷來看,設立科舉制度是為了選拔官員。科舉制度是建立在選拔人才的考試基礎上的,有些考試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為防止考官有偏,有托,有詐,有重考,有抄寫,有貼名,有磨的規定,保證選官不受幹擾。這樣的選官模式,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任用官員的主觀作用,體現了任人唯賢和才能,淡化了宗族和家庭背景的影響。形式上,它為幾乎所有人提供了平等的進入仕途的機會,也確實使大量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進入封建國家統治機構,為封建統治階級拓寬了政治基礎。與封建社會的其他選官制度相比,科舉選官制度要進步和合理得多。正因為如此,唐太宗看到當時人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盛況,不禁得意洋洋地說:“入我圈套者,天下第壹豪傑”。

科舉作為社會上唯壹重要的做官途徑,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求知欲。就制度本身而言,科舉制早期的考試範圍是相當廣泛的。想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要有淵博的知識。科舉制度給予的優待和榮譽,是打動成千上萬的讀書人乃至社會上的人的重要因素。在無數個漫漫長夜裏,同學們都在“垂著頭咬著骨頭”追求自己的彩票中獎夢。同時,也有傳世詩句描述讀書人讀書時的寫照,如“兩耳不聽窗外事,壹心只讀聖賢書”。

科舉在文化上的積極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不難理解,科舉制度傳承了中國的文化精髓。作為考試的內容,壹個讀書人最重要的是學習知識,當時最重要的是學習古代文化知識。壹個讀書人不讀文化思想的精髓,怎麽談治國?這樣,中國文化就會無止境地傳承下去。其次,科舉考試也不斷發展和豐富了中國文化。沒有科舉制度,就沒有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如詩、詞、歌、賦的發展與繁榮;唐代小說的興起與發展。這樣看來,科舉制度確實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總之,科舉制度的實施在古代是積極而重要的。從個人角度來說:壹個出身普通家庭的人,想要進入朝廷,得到很高的爵位,然後被提升為騎士,孝敬祖先,仕途亨通,全家富貴。壹切靠科舉;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公開考試吸引了很多窮書生進入政權,使他們明白參加科舉考試可以是壹條很好的出路。有利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提高社會的行政效率。

根據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好的制度若能長存,則窒息政治。”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也會產生壹些負面影響。

壹是因為統治者改變了考試的內容,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代的八股文正式定為科舉考試的文體。這種文體由四段組成,即題、題、起、頭、份、中份、後份、梁份。後四段都有兩個對立的字,是* * *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題應該是代表聖人來表達,就是在孔子思想的指導下寫文章。在清代,聖人擴大到包括孔子弟子和朱等理學家,並要求朱的寫作風格。乾隆以後,詩試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試詩和八股文壹樣,有固定的公式,也是八股文十六句,但八股文變成了六句。第壹聯如題,第二聯如題,三聯如談,第四聯如中股,第六聯如後股,第八聯如捆股。我們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的思想,我們不能隨意表達我們的感情。八股的初衷,我覺得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寫,方便考官打分,體現“公平”。否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就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局面。但是,後來卻成為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八股文考試壓制了那些不擅科舉的人的思想,也阻止了壹些知識分子在學術思想上的創新。這導致思想落後,科技發展也停滯不前。甚至產生孔乙己這樣的科舉犧牲品。

第二,科舉制度也產生了家庭悲劇。因為科舉制度和優待的豐厚榮譽,加上科舉也是普通人出人頭地的重要途徑,所以經常會出現窮人高中後拋棄妻兒的悲劇。相信大家都知道陳世美這個難聽的名字。雖然因為當事人的思想價值觀和責任感,這壹點很重要,但科舉畢竟給了它這樣壹個生存的土壤。

最後,科舉制度導致官員腐敗。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科舉制度政治化了,師生關系的教育化導致了師生關系的盛行。這就造成了嚴重的裙帶現象。這些師生關系在官場上互相幫助,官官相護。清朝乾隆時期的貪官汙吏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乾隆皇帝的寵信下,稱霸天下,收受賄賂,富甲壹方。而且很多時候以科舉的名頭為誘餌,向考生索賄。這不利於國家構建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良好體系。造成了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混亂。

總之,科舉制度的負面效應主要不是制度本身的錯,而是制度本身應該承認科舉是壹個選拔官員和人才的好制度。科舉制度是為了人才,也可以選拔傳統社會的人才,委以重任。至於明清科舉的八股文風,以及中國重藝術輕技術,重人文輕自然的傳統,才是明清以後科技落後的真正原因。許多論者把科舉作弊看作是科舉制度的弊端,如應試、賄賂考官、接頭等,認為晚清科舉制度作弊的盛行說明科舉制度黑暗。其實從宋代以後的考場基本規章制度來看,作弊是人的問題,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甚至現在高考還會有作弊。女性被排除在選拔範圍之外,不能歸咎於科舉。沒有科舉制度,古代女性也沒有參政的權利,這是古代社會的性質決定的。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應該是積極作用大於消極作用。從制度上看,科舉制度的確是中國古代的壹大發明。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在各種場合多次贊揚中國古代考試的公正性,強調考試在選拔政府官員中的重要性。就制度本身而言,科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作,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傳統文化的其他精華壹樣,科舉制度中積極的部分值得我們繼承和發展。

現在中國社會和科舉制度的聯系,沒有比高考制度和公務員考試更大的了。從形式上來說,高考制度和公務員考試也是對科舉制度的壹種繼承。能否正確認識科舉制度,不再將其批判為貶義,對其進行更加客觀和深入的研究,對於我們完善高考制度和公務員考試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