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認為,這個題目延續了上海作文題的品質:壹是題目關註寫作與學生生活緊密關聯的話題,二是題目有很大的寫作空間,讓每個同學都有話可以說,體現了關註生活寫作的倡導。“對他人生活的評價”的評價,是與今天每個人生活緊貼的內容,在當今生活有微信、微博等,人們可以隨時評價。
“這個題目對學生來說,不容易寫,”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湧豪這麽說,但他同時表示,“它可以把更多年輕人的思考引入對社會的關註。”“評價他人的生活”這個文眼,可以切得比較深,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新媒體時代人際交往互動的特點與利弊。如果做議論文,可以有社會學、政治學,甚至哲學的思考立場,進而表達少年的理想化社會;如果寫故事,也可以非常有文學性。面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這壹情況,正確的態度是,被評論方應該正確地打開自己;而評論方,理應懷著對人的尊重和善意。
開放全文體可發現不同人才
今年高考作文只有兩個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沒有以往常見的另壹個要求:“不要寫成詩歌”。華東師大的中文系副教授張心科認為,這次盡管沒有明確出現“文體不限”的要求,但也沒有像往年出現的“詩歌除外”的限制,這說明可以通過不同的文體表達個人思考。這是近年來首次開放全文體。根據他們對之前上海以及外地高考的命題要求研究,議論文是主要作文文體,而這壹次上海高考考生完全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寫好這篇作文,甚至有能力的考生還可以寫劇本,來展現“如何評價他人生活”。這種不拘壹格,有利於通過考試選拔不同特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