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兩岸有壹座東西向的秦嶺,北面有壹座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西部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部的關中平原區。
問題2:渭河平原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不包括降水不足和小河流徑流。徑流隨季節變化很大。經濟發達,水多。
問題三:渭河存在哪些問題?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渭河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就。壹是出臺了《陜西省渭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陜西省環境汙染限期治理項目管理辦法》、《陜西省城市供水水源汙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加大了渭河汙染防治力度,關停了壹批治理無望、汙染嚴重的企業;二是抓住水資源短缺的主要矛盾,建成了寶雞峽、馮家山、石頭河、黑河金盆水庫工程等壹批蓄水引水工程。三是在國家支持下,實施了渭河下遊防洪工程;四是以基本農田建設為基礎,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了景觀農田村莊統壹規劃,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但是,在渭河綜合治理中還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
1,水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
陜西省渭河流域水資源總量68.5億立方米,人均38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總量的1/8,水資源嚴重不足。每畝耕地平均水資源量為250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為嚴重缺水地區。年徑流量年內變化很大,且分布不均。全年徑流的50~70%集中在7 ~ 10,難以以洪水形式利用。渭河含沙量大,開發利用難度大。因此,渭河缺水是我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最大制約因素。
2.水質惡化,汙染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排入渭河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越來越多,水汙染逐年加重。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上世紀80年代渭河接納的垃圾和汙水量為4.65億噸,到2000年已增至6.2億噸。渭河每年接收全省78%的工業廢水和86%的生活汙水。渭河幹流寶雞至潼關370多公裏,大部分是ⅴ類和超ⅴ類水質。
3.徑流量銳減,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0世紀50-80年代,渭河林家村年徑流量平均為21 ~ 23億立方米,90年代平均為1.7億立方米,僅為前40年平均值的49.2%,1.997和2000年僅為4億立方米。由於河道徑流量銳減,渭河幹流多處斷流,大大降低了自身稀釋納汙能力,加重了渭河汙染程度,降低了河道沖沙能力,造成下遊泥沙淤積嚴重。由於過度開發,渭河流域已成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之壹。水土流失面積3.6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面積的65%,特別是渭北煤礦區、小秦嶺金礦區和公路、鐵路等工程建設區。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也給渭河下遊帶來了更大的危害。
4.下遊淤積嚴重,洪澇災害頻繁。
由於三門峽水庫多年高水位蓄水運行,關中東部三門峽庫區泥沙淤積嚴重,渭河下遊河床擡高約5米,形成懸河。主航道斷面萎縮,行洪能力銳減,河口上移,導致黃河回流渭河,造成支流南山泄洪不暢,二化航道地區300萬畝耕地和Xi安、大理等低窪澇區完全失去排水條件,導致災害發生。三門峽庫區地下水位上升,造成鹽堿化;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洪澇災害頻發,已成為我國洪澇災害的高發區之壹。
總之,渭河的問題很嚴重。如不采取果斷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將嚴重影響關中地區乃至我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穩定。
問題四:為什麽渭河平原地下水資源豐富?理由:中部平原地區是壹個地塹,地下水資源豐富。
問題5:陜西渭河現狀1。汙水排放現狀。
貫穿關中地區的渭河已經成為關中地區的汙水河,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直排,使渭河深受其害。2007年的監測數據顯示,渭河水不僅不可能作為飲用水源,作為農業灌溉用水也受到嚴重威脅,幹流魚類等水生生物基本消失。渭河不僅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也影響了黃河的水質。關中地區排汙口及汙水排放量統計結果見表1。
表1渭河流域關中地區排汙口及汙染排放統計表
2.非點源汙染
區域非點源汙染主要與降雨徑流過程、土地利用、植被和人類活動有關。渭河水系的水汙染主要來源於點源汙染,即大量的城市工業和生活汙水排放。由於沒有對河流非點源汙染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監測,這裏只分析能產生非點源汙染的主要影響因素。
(1)與該地區水土流失密切相關。經過多年治理,年產沙量5529萬t,占全省的7.4%,多年平均侵蝕模數998t/km2。
(2)相對於土壤背景值,渭河流域表層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平均含量分別為65438±0.65、438±0%、0.08%、49PPM、7.4PPM和65438±0.55 ppm,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3)與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有關。據統計,渭河流域農藥年總使用量為4728t,平均每畝使用量為0.279kg,高於全省平均使用量81.2%。化肥年消耗總量為341.5萬t,平均每畝消耗1.28kg,比全省高70.2%。Xi平均每畝農藥使用量為0.348公斤,其次是渭南、鹹陽、寶雞和銅川。
(4)與空氣汙染和酸雨有關。據監測,渭河流域1995年7個市縣SO2年平均值為0.085mg/m3,日平均值範圍為0.003 ~ 1.130,超標率為14.1%。只有超過國家二類標準的銅川市出現在冬季;1995期間,關中地區降水pH值在4.35 ~ 9.35之間,全年酸雨采集總量占總采集水量的2.75%,酸雨樣品占總降雨量的2.0%。酸雨只出現在關中的Xi和渭南。
(5)與土地資源利用有關。陡坡開墾、森林覆蓋率降低、人類活動加劇等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會增加非點源汙染負荷。目前渭河流域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林地和草地總面積呈急劇下降趨勢,由於耕地減少,關中地區大於25°陡坡耕地124.94hm2,占耕地面積的5.8%,其中寶雞地區陡坡耕地占17.1%,陡坡耕地占25%渭河水系水質惡化導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質下降。
渭河流域水質現狀
1.河流水質現狀
(1)截面選擇
渭河陜西段選擇了6個監測斷面(駝市、林家村、鹹陽、耿鎮、滑縣、潼關懸索橋)和8個監測斷面(黑河黑峪口、灃河渭口、巴河王度、涇河張家山、景村、北洛河吳起、交口、莊頭)作為評價斷面,河長控制在40。
(2)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 2002表1中的24項指標。
(3)評估結果
北洛河水系:評價河段長度為541.4km,年均ⅳ類水質河段長度占評價河段長度的58.8%,劣ⅴ類水質河段長度占評價河段長度的41.2%。主要超標項目是氨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
涇河水系:評價河段長度為222.5km,年均ⅴ類水質河段長度占評價河段長度的72.6%,劣ⅴ類水質河段長度占評價河段長度的27.4%。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等。
渭河水系:幹支流總長524.7公裏,ⅰ~ⅲ類水質的年均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0%;ⅳ~ⅴ類水質河流長度占評價河流長度的29.4%;劣ⅴ類水質河段占評價河段長度.....> & gt
問題6:下圖是Xi安附近的壹段渭河河道變遷圖,完成以下小題。問題1:圖片中渭河不斷北移的自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區問題1:D問題2:C分析:問題1:地質板塊運動不斷擡高秦嶺。據計算,秦嶺山脈平均每年增加約0.12毫米。同時,渭河地塹下沈,導致差異擡升運動,在關中平原地區。渭河北岸支流少,水流緩慢,對渭河幹流擠壓作用不大,而渭河南岸有很多支流從秦嶺下來,匯合後形成巨大的沖力,將渭河水推向北岸。說地轉偏轉應該是向南移動是錯誤的;說是涇河挾沙較多,渭河下遊應該會南移,對上遊沒有影響。④錯誤;南岸因為顆粒較大,不易被沖走,答對了,所以答案是d .問題2:根據圖片,Xi安南部是歷史都城長安,古跡眾多。為了保護古遺址,Xi的新區不會向南擴展。
問題7:關於何威的信息:渭河,又稱渭水,也叫渭河、渭河或何威。
渭河全長818km,流域面積134300 km2。上遊和北岸的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中下遊航道,從漢代到唐代,是關中水運的主要道路。《山海經》。《海中東經》:“渭河鳥鼠出同洞山,河水東註,入華陰北。”北魏李道元《水經註》:“渭水出於鳥鼠山西北,壽陽縣首陽山魏收亭南孤山。此郡有高城嶺,其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唐章季《登鹹陽北寺樓》詩曰:“渭水自西直,秦山自南深。”
渭河接受的支流有葫蘆河、涇河、洛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雨量大,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涇河年輸沙量2.96億噸,為支流中最大。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開發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46年,秦開鄭國渠,京京河水註入洛河,全長1.25公裏,灌溉面積280萬畝。漢武帝又開了壹條白公渠,把涇河的水引入渭河。在這裏,秦嶺北麓,有壹條運河將長安(今Xi安)的水引入黃河,既是水道,又有利於灌溉。經過幾代人的擴建,渭河中下遊河道縱橫,有涇惠渠、衛輝渠、羅惠渠等灌溉工程,是歷史上著名的產糧區。
自然氣候編輯這壹段
渭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 ~ 13℃,年降水量500 ~ 800 mm,其中6 ~ 9月占60%,短時暴雨,冬春季降水少,春旱夏旱頻繁。鹹陽站年徑流量5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654.38+0.7億噸。水主要來自右岸支流,泥沙主要來自左岸支流。
渭河流域屬幹旱半幹旱地區,年平均氣溫6 ~ 14℃,年平均降水量450 ~ 700 mm,年蒸發量1 000 ~ 2 000 mm,無霜期1 20 ~ 220天。多年平均徑流量654.38+002億立方米(654.38+0934 ~ 654.38+0970系列),年變化與降水量相似。6月~ 10月是
3.編輯這段人文歷史
渭河流域是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和神農顏地的發源地。黃帝和顏地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普通話?”《於今》載:“以前和F結婚的少,生了黃帝和顏地。黃帝渭河是汲水做的,炎帝是姜水做的。功德不同,所以黃帝是紀,是姜。第二個皇帝用老師互相幫助,德行不同的原因也是。“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和黃帝出生地的史料。
據歷史學家考證,吉水和姜水同在渭河流域,姜水在寶雞,吉水是關中中部武功縣的淇水河。兩條河都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無論如何,軒轅黃帝和神農顏地是起源於渭河流域的兩個有著相似血緣關系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展開了漢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這兩個部落逐漸融合為華夏民族,漢唐以後稱為* * *部。顏地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和科技的祖先。據說他們和他們的朝臣、後代創造了古代幾乎所有的重要發明。
4流域地貌編輯這壹段
渭河流域地貌復雜,山地包括橫跨陜甘的秦嶺北坡、六盤山和龍山,斷陷盆地包括關中沖積平原和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包括隴東、寧南和陜北的高原溝壑和丘陵溝壑。河源至寶雞峽出口為上遊,全長430公裏。河道狹窄,河流峽谷相間,水流湍急,平均比降1/260。寶雞峽至鹹陽鐵路橋位於中遊,長177km。河床寬而淺,沙洲多,水流分散。是遊蕩型河床,坡度從1/500逐漸減小到1500。鹹陽至潼關河口為下遊,長211 km,滑縣川北以下。河道彎彎曲曲,沒有任何支流。由於泥沙淤積和黃河三門峽水庫回水,河道縱坡由1/5000逐漸變為1/6000。三門峽水庫修建前,渭河下遊是壹條泥沙輸移近平衡的相對穩定的河道,渭河入黃高程(潼關高程)為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平)。三門峽水庫建成後,由於回水淤積的影響,渭河潼關段最高高程達329米,影響了渭河下遊的淤積和高程,經常發生洪水,因此...>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