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鐘馗是什麽鬼?大鬼?還是石天?或者妳是做什麽工作的?

鐘馗是什麽鬼?大鬼?還是石天?或者妳是做什麽工作的?

分類:社會/文化> & gt宗教

分析:

鐘馗是中國古神中最醜的人物。而且總是和黑社會的邪靈來往。但人們並沒有因此而排斥他。每到元旦,人們都會掛上他的畫像,以此來驅鬼辟邪。這種習俗自唐朝以來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

然而,長期以來,鐘馗的真實來歷壹直是壹個未解之謎。

鐘馗,什麽樣的傳奇經歷?如何成為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神?

我們對鐘馗的了解大多來自戲劇和民間故事。

故事《鐘馗嫁妹》中說,他是唐代壹個出身貧寒的書生,從小讀了很多詩書,才華出眾。但是,他長得極其醜陋,沒有壹個學者的嫵媚優雅氣質。正是因為這種醜陋的外表,他在科舉考場上受到了歧視。

鐘馗憑著過人的才能,壹路過關斬將,進宮考試。但唐皇無法容忍鐘馗的醜陋,大筆壹揮,戲謔地取消了他的入學資格。十年寒窗苦讀瞬間煙消雲散。性格剛強的鐘馗選擇了死亡...

這個故事的最早版本可以在博物學家沈括寫的《孟茜的壹個碧潭》中找到,它與今天的故事略有不同。

考場冤案後不久,唐病重,夢中總被小鬼騷擾,睡不安穩。壹天深夜,他夢見壹個小孩潛入皇宮,偷走了他心愛的樂器,還在皇宮裏尖叫。就在他懊惱的時候,唐突然看到壹個藍色的身影從天而降。抓住孩子,撕成碎片吞下去。唐醒了,那怪病也治好了。回想壹下,夢裏那個穿藍衣服的人,就是醜書生鐘馗。於是我請畫師畫了鐘馗的塑像,掛在宮內外,以求辟邪保平安。從此鐘馗以捉鬼出名。

自北宋以來,幾乎所有的鐘馗故事都與此相似。

那麽這個流傳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真實呢?

先來看鐘馗。

我們查閱唐朝的歷史文獻,在所有唐朝的官方文獻中都找不到鐘馗這個名字。考場上類似的冤案,沒有逐字逐句的記錄。

有許多關於唐朝皇帝李隆基的軼事。然而,沒有故事說,鐘馗出現在他的夢治療唐黃明。更重要的是,考察科舉制度的發展歷史,唐不可能由主持科舉考試。因為科舉考試制度是壹百多年後由宋太祖和趙匡胤創立的。

這樣看來,鐘馗和他死後成神的故事,大概是宋代以後發明的。但這個故事至少有壹個真相,那就是在唐明帝時代,鐘馗已經是有名的捉鬼人了。

《全唐詩》中有這樣壹首詩,叫做《謝辭鐘祥與歷》。作者是唐朝的壹位宰相,名叫張越。詩中,我感謝皇上賜給我鐘馗神像和日歷。後來的大詩人劉禹錫也寫過類似的詩。從這些唐詩中,我們不難看出,鐘馗作為壹個神,在唐代已經很有名氣,懸掛鐘馗塑像成為上流社會的壹種流行習俗。

但詩中並沒有對鐘馗的身世以及如何走上神壇的解釋。

這可能就是宋代以後人們發明鐘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代鐘馗與唐朝齊名,但人們無法解釋他的來歷。從流傳下來的詩歌和鐘馗的畫像來看,這種風俗早在唐、明兩代就已經出現了。於是人們引入了傳說中的唐黃明,編造了鐘馗的書生身份和死後的樣子的故事來解釋鐘馗的來歷。

那麽唐明帝送給大臣的鐘馗雕像是什麽樣的呢?

為什麽宋朝以此為依據來判斷鐘馗的士子身份?

能從那個偶像身上找出鐘馗的真正來歷嗎?

據記載,唐代畫家吳道子是第壹個擅長鐘馗繪畫的大師。雖然他畫的鐘馗已經失傳,但是有人在北宋的皇宮裏見過。北宋鑒賞家郭詳細描述了他在《吳道子》中看到的最初的鐘馗雕像。郭在《圖畫與經歷》卷六《最近的事件》中寫道:

“昨天,吳道子畫了鐘馗,身穿藍衫,壹腳壹眼壹腰壹毛,左手捉鬼,右手辨鬼眼。字寫得渾厚,畫得絕好。”

藍字“藍衫”與“衣衫襤褸”同義,意為衣衫襤褸,即衣衫襤褸。“腰笏”是指腰帶上有水,是大臣上朝時手持的木制禮器。“披巾披發”是形容他儒生身份和窮困潦倒的器具。從北宋書畫鑒定家郭對鐘馗畫作的描述來看,鐘馗的確是壹個相貌醜陋、出身貧寒的書生。

這是現存最早的鐘馗畫像,是五代人物畫畫家石可的作品。鐘馗的形象壹脈相承,壹直是個窮書生。

似乎從早期的畫像中,仍然找不到鐘馗真正來歷的線索。

或許我們忽略了壹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鐘馗在民間的形象。

要想知道鐘馗的真正來歷,就要把目光轉向民間。然而,在唐代的歷史文獻中,對鐘馗這壹民間形象的記載卻是空白的。

1900,敦煌。壹個王興的道士偶然發現壹部唐代寫的經書提到了鐘馗。文章名為《除夕》。

文章大意是:在壹個叫儺的儀式上,鐘馗穿著銀額鋼頭的豹皮,全身染朱砂。帶領十萬叢林怪,到處抓遊蕩的鬼。

似乎唐代民間出現了另壹種鐘馗,與上流社會流行的文人形象大相徑庭。所謂的儺是壹種怎樣的儀式,鐘馗在其中扮演什麽角色?他的出身和這個儀式有密切關系嗎?

翻開《新唐書》可以看到關於儺的記載。

《新唐書·禮記》中詳細記載了皇宮中舉行的儺儀。據《禮記》記載,雖然儀式的名稱都叫儺,但宮中的儺和敦煌鐘馗驅邪的儺還是有明顯區別的。首先,規模不同。其次,方是國家儀式中儺舞的首領,而不是敦煌驅魔中的鐘馗。

為什麽同樣是唐代的儺,差別如此之大?這是因為在唐代,確實有兩種儺;壹種是官方主辦的,叫宮廷家具或國家具,壹種是民間流行的,叫鄉鎮家具。

這種差異不僅在唐朝存在,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存在。

敦煌出土的《鐘馗驅魔圖》是最早記載鐘馗出現在儺儀中的文獻。從唐以後的壹些風俗和詩詞的描寫中,只能在農村儺中見到鐘馗。

好在現在還能看到這種古老的農村家具儀式。江西省萍鄉市石洞口村以儺舞聞名。村民們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唐朝時移居到這裏的中原人。儺舞是當時從中原帶過來的,代代相傳到今天。

儺舞中最活躍的角色是鐘馗。由於他在賽場上的頻繁出場和絕對的主角地位,人們有時會直接把儺舞稱為鐘馗。與唐代的儺禮略有不同的是,這裏的鐘馗不再披著豹皮,而是扮成副都督,而他的十萬叢林怪也簡化為四個副都督。但他在儀式中的作用並沒有改變,他仍然在捉鬼。

儀式開始後,儺舞者立即采用這種步法。而這個步法暴露了鐘馗的真實身份。這種步態有壹個響亮的名字,叫玉步,是大禹的步態。

壹千七百年前,晉代道家學者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了這種步法。傳說大禹治水時雙腿受傷,走路只能碎步前行。但人們對他治水的善舉心存感激,並不將其視為缺陷,而是因為與眾不同而視為神聖的證據。

那麽鐘馗采用這種步法的由來可以推斷如下:大禹生活在壹個氏族社會,氏族首領往往擔任巫師之職。所以他主持的祭祀儀式,因為這種特殊的步法而顯得與眾不同。後來的巫師沿襲了這種步法,稱之為宇步,不僅是為了紀念大禹,也是為了增加儀式的神秘感。

這個推測有道理嗎?至少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鐘馗儺舞是壹種古老的巫術活動,而且確實起源很早,甚至早於傳說中的大禹時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早期巖畫、石雕、陶器上的圖案來看,早在文明誕生之初,就出現了用巫術祭祀神靈的儀式,當時大概還伴隨著儺舞。

那麽鐘馗是那個時候出生的嗎?

對鐘馗面具的考察或許能給我們提供壹些幫助。面具是民族流行的鐘馗儺舞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在早期儺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面具在儺舞儀式中的重要性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儀式結束後,人們將面具放回原位,並焚香祭拜。照例,典禮主持人會有壹段歌詞來表達感謝和贊美。人們對這些木制面具充滿敬意,壹如既往。

由於鐘馗中跳舞的面具與商周時期的面具相似,所以關於鐘馗的起源有壹種假說:早在商周時期,鐘馗就出現了。鐘馗的名字很可能來源於當時壹個著名的巫師。

有學者考證,在殷商時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有壹個關於著名巫師鐘繇的傳說。他最擅長的法術是求雨,每次都是他出面主持求雨儀式,最有效果,所以人們用他的名字來指代巫師的職位。但鐘繇與鐘繇讀音相近,在流傳過程中被誤記為鐘繇。這是鐘馗起源的第壹個說法。

但萍鄉人卻有另壹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們說鐘馗是個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棍抽打衣服清理汙穢,確實與鐘馗的邪氣有關。

在漢代的磚畫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很多武士揮舞棍棒的形象。這是洛陽西漢墓壁畫中的大棒。但是為什麽棍子叫鐘馗而不是棒子呢?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對漢字的讀音做了壹次有趣的考證。顧認為,在訓詁學中,“鐘馗”壹詞的讀音是顛倒的,即鐘的聲母,和項的韻母拼在壹起——叫做“追”。所謂椎,古漢語中大棒的意思。

另外,鐘馗的字“鐘馗”是壹個古老的姓氏,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這個姓氏的由來也與大棒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殷代有七大遺民家族,即陶氏、石、範、舒、、饑、鐘馗。他們的姓氏來自他們擅長的手藝——陶氏制作陶器。樊氏制造柵欄,而鐘馗家的專長是制作木棍和槌棒。

如此看來,我們可以推斷,在很久以前,儺舞儀式的主持人是壹個手拿大棒的巫師。他手裏的大棒叫鐘馗,也叫椎。巫師們頻繁使用鐘馗扮鬼驅邪。久而久之,人們認為那根棍子有神奇的力量,進而認為鐘馗這個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把鐘馗二字作為名字。比如南北朝時期,有的名字中就包含了鐘馗二字,比如喬鐘馗,寓意吉祥、驅邪。到了唐代,人們早已忘記了鐘馗原來的棍身身份,誤以為是古代壹個叫鐘馗的殺鬼人。上層社會流行的懸掛鐘馗雕像的習俗更是火上澆油,鐘馗的名氣與日俱增。

到了宋代,人們無法考證這位唐代大神的來歷,於是虛構了他的書生身份和冤死的悲慘經歷,演繹了壹段唐與鐘馗之間的恩恩怨怨。就這樣,壹個大棒槌變成了人,走上了神壇,成為了受人尊敬的神。這樣壹次誤闖的經歷,可以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壹大奇觀。

然而,造神的故事遠未結束。

安徽省靈璧縣自古以鐘馗畫聞名,經營這條路的書畫店擠滿了整條街。每年有近萬幅鐘馗畫像從這裏流向全國,甚至流向國外。翻看清初編纂的靈璧縣誌,可以看出這個數字到了明清要翻壹番,達到數萬。在年畫的其他產區,鐘馗也是最受歡迎的品種。這說明人們真的很信任鐘馗捉鬼神的能力。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古代民間鬼神觀念的根深蒂固。正是因為鬼神的迷信存在,人們創造了捉鬼的鐘馗。

但是鬼神的概念早就有了。從半坡村出土的陶罐上的圖案來看,鬼神的觀念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也就是7000年前。直到唐朝以後,鐘馗才成為有名的捉鬼人。那麽,在鐘馗出現之前,到底是誰在負責捉鬼呢?後來為什麽換成了鐘馗?

我們再來看看早期的專職捉鬼人。這是西漢時期的畫像磚,當時申屠和雷宇是獵鬼的專家。在漢代的神話故事中,他們是兄弟,以勇敢著稱。在漢代畫像磚中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形象。申屠和雷宇是最古老的捉鬼專家。

這壹個,名叫池國,是壹個更不同種類的邪惡幽靈終結者。據《東南大漠奇書》記載,這個統治者郭捉鬼是出於本能——為了填飽肚子。傳說他壹頓早餐就要吞掉3000個惡靈,到了晚上晚飯就需要300個。

唐朝以前,這些人都是厲害的捉鬼人。但鐘馗的出現讓他們黯然失色。鐘馗為什麽能迅速走紅,成為值得信賴的捉鬼人?這也得益於宋代以來民間故事的成功塑造。

首先,人們給了他壹個窮書生的身份,讓他有了現實意義。

鐘馗是古代典型的平民知識分子。故事中,鐘馗離夢想僅壹步之遙,卻因為皇帝的個人好惡而失去了仕途上的光明前途。想必他的不平經歷引起了歷代文人的敬仰。在宋代以來幾乎所有版本的鐘馗故事中,這段情節都驚人地相似。

對今天的人來說,這多少有些不可思議:僅僅因為長得醜就被剝奪了做官的機會,真的會發生這麽荒唐的事情嗎?以貌取人,外貌決定壹個人的職業命運;這在唐朝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根據《舊唐書》中的記載,通過考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後,官方部門要過四關,其中壹關涉及外貌。看來鐘馗不平的情節是有現實依據的。

故事中的* * *部分鐘馗,憤然而死,以極端的方式反抗不公正的制度,是其不屈不撓性格的體現。這樣描述鐘馗的性格,為他成為最值得信任的捉鬼人埋下了伏筆。

儺廟是中國僅存的幾座供奉鐘馗的寺廟之壹,據說建於唐宋時期。其中的鐘馗雕像與眾不同:他不是通常看到的揮舞著金鐧或劍的強大形象,而是壹種宮廷官員的氣度。這裏的鐘馗還有壹個尊稱,判官老爺,經常在廟前的戲臺上表演。

鐘馗的法官身份起源於何時,無從考證。據文獻記載,早在北宋中後期就已出現。

鐘馗是怎麽成為法官的?

民間故事的解釋是這樣的:鐘馗所受的冤屈,觸動了神聖世界的最高統治者——玉帝。本來鐘馗死後和大家壹樣要去冥界受苦,受閻王爺管轄。但是玉帝聽說了鐘馗的冤情,非常同情,所以大發慈悲。派使者通知下界,不要壹路刁難。玉帝似乎很欣賞鐘馗不屈的性格,打算委以重任。在上墳的路上,鐘馗收到了委任書,被玉帝任命為陰陽判官。

這個法官的職位不是憑空而來的。在人情法庭的官場中,法官也是壹個有權有勢的人物。北宋官制中,法官輔助三司工作。三秘是* * * *的財務總監,始終掌握著國家財權,地位僅低於宰相。那麽協助他工作的法官自然是官場上的實權人物。因為法官掌管財政大權,很容易產生* * *現象,所以壹直選擇德高望重、鐵面無私的官員。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曾經擔任過法官。萍鄉地區有壹個現象,就是鐘馗和包公是分不開的。他們的面具通常可以互換。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們有著相同的人格特征,正直無私。壹個是人間的清官包青天,壹個是陰間的判官鐘馗。但冥界判官鐘馗似乎權力更大。

自北宋以來,民間故事成功地賦予了鐘馗窮秀才的地位,其現實意義得到了大眾的認可。他堅強不屈的性格使他成為壹個鐵面無私的法官,他與包拯清官形象的融合最終使他成為最值得信賴的捉鬼人。

縱觀鐘馗早期形象的變化,我們發現壹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鐘馗形象的雙重性。他既有優雅莊重的傳統文人品格;也有幽默世俗的壹面。

北宋《大儺圖》中,宮廷畫師為當時的鐘馗立像。他戴著壹個花哨的面具,載歌載舞。整個現場充滿了節日的娛樂和喜慶的氣氛,完全沒有壹個殺鬼者的威嚴氣度。這是北宋蘇漢臣的《五瑞圖》。鐘馗法官與其他四位神仙共舞。也是壹種善良和仙女的風範。

這是南宋水陸畫《三官遊·地方官》中迎接地方官的場景。鐘馗位於畫面最下方,比知府低很多。

這也是鐘馗作為神的獨特之處:雖然歷代鐘馗的形象頻繁出現在各種繪畫中,但關於他的傳說數不勝數;但因為他真的是歷史無憑無據,沒有法典,長得又醜又鬼。從來沒有得到哪個曾經的皇帝賜封號,也沒有中央* * *親自主持為鐘馗建殿的記錄。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塑造鐘馗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這使鐘馗獲得了鮮明的世俗性格。

這種世俗的性格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北宋沈括記載了當時人們使用的壹種捕鼠器,名叫鐘馗。這個名為舞鐘馗的宋代捕鼠器的工作原理其實和今天的壹樣。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鐘馗雕像其實完全多余。即使沒有鐘馗,捕鼠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那麽為什麽還要添上鐘馗的形象呢?唯壹的原因就是他的威懾力。

古代民間神祇的實用還體現在壹個重要的民俗上——那就是古民居鐘馗畫的門首當其沖,成對貼在兩個門板上,單個貼在門的正上方。防止惡靈在家裏騷擾妳。有的住宅院落,進門後看不到主人的房間,就用這堵墻隔開。鐘馗經常出現的另壹個地方就是這裏。

因為人們對鬼有這樣的認識:認為鬼只能走直線,所以即使不小心讓鬼溜進來,也會被鐘馗大師抓個正著。把鐘馗的畫像貼在這裏還帶來了另壹個方便:因為這裏方便擺放香爐和紅燭。人們期望鐘馗盡力看家,所以他會像其他神壹樣,在農歷正月十五獻上豐富的供品,燒香祭拜。

雖然是神仙,但習慣了時不時的見面。久而久之,他把鐘馗當成了自己的家人。除了敬畏,還有親切的壹面。但如果看門的鐘馗玩忽職守,壹家之主就會表現出父母的尊嚴,甚至破口大罵。

《壺中鬼》這部戲劇描述了元代民間人神之間的特殊關系。楊是梁都城的壹個小商人,他被謀殺了。兇手把自己的骨灰和泥土放在陶罐裏燒了,交給鄰居張老漢。土盆帶來了死者的鬼魂,制造噪音,訴說冤屈。張老漢得知盆中有鬼,魂飛魄散。隨即想到,他們的看守人鐘馗大師嚴重失職。我和我自己壹樣瞎,也不知道。我太糊塗了,以至於讓鬼進了屋子。然後他發誓說:“好看守人,妳為什麽讓鬼進來?我要妳做什麽?”

從元雜劇中普通人對鐘馗的漫不經心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神性已經完全喪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禁要問:鐘馗作為神,為什麽能保存至今?這可能和對道教的推崇有關。從他經常使用的壹種特殊武器上,可以看出這種塑造的痕跡。

除了鋼鞭和金箍棒之外,鐘馗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這把劍了。鐘馗用皮鞭和狼牙棒做鬼武器確實很合適,也很符合鐘馗的英雄形象。相比之下,劍就顯得很溫柔了,因為在古代,無論文官武將,大多都會佩戴這樣的劍。為什麽人們要把這把看似不起眼的劍送給鐘馗?

這不是普通的劍,而是七星劍,道士殺鬼的專用武器。劍上七個相連的點是北鬥七星的圖案。北鬥七星,在道教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是道士做事時拜訪的最重要的星神。明清以來,民間活躍著許多道士,他們遊走江湖,以做事情為職業。據稱,通過他們真誠的祈禱,北鬥七星之神將降臨人間,消除災難、疾病、惡靈和怪物。這些農村道士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大事小情都有涉及。他們頻頻邀請鐘馗下凡捉鬼,賦予了鐘馗新的功能——於是擁有道家仙法的鐘馗煥然壹新。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春天的節日。在老北京人的觀念裏,農歷五月是惡月。據說在這個月裏,所有的毒蟲和疾病都發出來讓人生病。這種毒蟲數量非常多,被稱為五毒。端午節掛鐘馗雕像,賦予了他新的功能,鐘馗斬斷了五毒。

但鐘馗的故事裏沒有五毒,卻有五個小鬼。畫像中經常跟著鐘馗的就是這五個孩子。他們是明代鐘馗故事中的新人物,據說鐘馗的醜態與他們有關。

鐘馗故事的明版,改變了文學作品生來醜的老話。故事說的是英俊迷人的秀才鐘馗,在考試途中被五個搗蛋鬼毀容。鐘馗冤死,成了捉鬼神,立馬制服了這五個小屁孩。

後來,五鬼進壹步演變為五毒,使鐘馗承擔了另壹個全新的功能,即鐘馗,斬五毒的石天。事實上,還有另外壹個人,張天師,他原本是專職的五毒殺神。張天師是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的神化形象。明清以來,隨著鐘馗故事的流傳,特別是鐘馗和五個小鬼的恩怨,鐘馗逐漸取代了張天師。明清以來,鐘馗與張天師的形象融為壹體,鐘馗成為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明星——鐘馗,斬斷五毒的天師。

這五個小鬼再也逃不出鐘馗大師的法眼,然後化身為五只小蝙蝠——意思是幸福就在眼前,或者說是恨它來得太晚。這五個鬼魂變成的五福更能說明問題。《尚書·洪範》解釋五福的具體內容是“壹是壽,二是財,三是康寧,四是德,五是終”

明清以來,鐘祥畫中祈福的成分增多。這幅畫是明朝成化皇帝的《早安圖》。鐘祥捧著如意,引著小鬼趕。小孩手裏的托盤裏裝滿了帶柏葉的柿子,天上還有蝙蝠,寓意百事(柿子)從天而降。

楊柳青的門神畫是典型的“武審”風格。鐘馗揮劍做出各種威武的手勢,周圍是浮雲、八寶、雙喜等圖案,活潑中帶著吉祥之意。

在蘇州桃花塢的門神中,有壹只雍容帥氣的騎驢,伴著壹個撐破傘的仆人小子。他咬緊牙關,看著眼前空中飛舞的蝙蝠或懸掛在身上的蜘蛛,象征著“幸福從天而降”、“幸福從天而降”,充滿了節日的色彩。更有北京的畫店別出心裁,把鐘手中的兵器去掉,加了壹枚超大的銅錢,叫做“托錢判官”。

在老北京,法官後面跟著壹個叫二法官的聲音,或者幹脆叫二法官。於是有人把鐘懷裏的大銅錢改成了胖娃娃,意思是“希望生個孩子”。

就是這樣——驅邪,斬鬼,祈福,望子成龍,求財。人各有所需,鐘馗最終成為古代民間神仙中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