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夜觀燈》?
錦裏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出處(唐)盧照鄰?
新正元旦之後,人們忙著拜節、賀年,雖然新衣美食,娛樂遊賞的活動卻比較少;元宵節則將這種沈悶的氣氛打破,把新正的歡慶活動推向了高潮。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甚至壹直綿延不絕地與昊昊天穹連成壹片,遠處的( 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為這節日增光添彩的,當然還少不了美麗姑娘的歡聲笑語。
2、《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出處(唐) 蘇道味
譯文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艷的花朵壹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艷抹,壹面走,壹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妳也不要著忙,莫讓這壹年只有壹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3、《上元夜》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出處(唐)崔液
譯文上元夜,指舊歷正月十五夜,又稱元宵節。我國素有元宵賞燈的風俗。崔液組詩《上元夜》七絕,***六首。描寫當時京城長安元宵賞燈的繁華景象。據劉肅《大唐新語》記載:“神龍(唐中宗年號,公元705—707年)之際,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族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競誇。文士皆賦詩壹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唯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蘇、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禦史崔液為絕唱。”這是崔液所作賞燈詩六首中的第壹首。
擴展資料: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