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近視能拿射擊金牌嗎?孩子的近視問題沒那麽“勵誌”

近視能拿射擊金牌嗎?孩子的近視問題沒那麽“勵誌”

每個人都看了奧運會嗎?

雖然疫情還在肆虐,場館看不到觀眾,但這似乎並不影響運動員們的激情,尤其是在首金來得如此之快的中國!

當然是我們女同胞先贏了~

7月24日上午,在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21歲的清華高材生楊倩憑借最後壹槍穩穩扭轉局面,成功摘得東京奧運會首枚金牌,這也是中國隊在東京奧運會的首枚金牌!

除了這枚金牌,7月24日,中國選手龐偉在男子10米氣手槍決賽中獲得銅牌。7月25日,中國選手姜在女子10米氣手槍決賽中獲得銅牌。7月27日,龐偉和姜獲得混合組10米氣手槍金牌,楊昊然和獲得混合組10米氣步槍金牌。

很多人在慶祝中國奪牌興奮的同時,可能會對“射擊”這項相對冷門的運動產生很多疑問,比如近視能不能練射擊,能不能沖上熱搜榜。

也有人問靈魂:射手的眼睛像鷹眼壹樣銳利嗎?

好吧~這個鷹眼眼力不錯~

首先大家要知道射擊比賽中誰得分最高,打十環有多難。

7月26日,前國家女子射擊隊隊員、奧運冠軍、國家射擊隊女子步槍和手槍教練陳穎在連麥東京的壹檔直播節目中說:“十環大概就像壹個瓶蓋,然後被拿到20米開外。”

這麽微小的目標,要想看清楚,確實需要鷹眼視覺,但“射擊考驗的是人的視神經和大腦調節能力,(每個)運動項目都以不同的方式挑戰自己的極限。”大部分(射手)眼睛都不太好,因為視神經每天都很累。"

陳的解釋也引起了其他嘉賓的共鳴,因為他們在問奧運冠軍、國家隊教練和裏約奧運會女子10米氣手槍冠軍薛時,得到了同樣的答案。他們的視力不太好。

更不可想象的是,射擊運動員也可以高度近視!畢竟奧運會沒有具體規定,近視到什麽程度不允許參加。比如中國第壹枚奧運金牌獲得者許海峰,他在為中國獲得第壹枚奧運金牌時曾說自己近視,但他還是為中國實現了奧運史上零金牌的突破。

中國射擊教父王義夫曾經的視力低至0.1。他曾調侃說自己的視力幾乎夠參加殘奧會了,但在雅典奧運會上還是拿了冠軍。

還有譚宗良、、張、費...這些中國神槍手視力很差,不僅是中國,就連2008年北京奧運會擊敗朱啟南奪得男子10米氣步槍金牌的印度神槍手賓德拉也是“眼鏡”男。

當然,挑選射手還是需要壹定的眼力。之所以最後視力下降,變成近視,跟長期的訓練有關系。由於長期關註同壹個目標,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視力下降可想而知。

所以,是否每個運動員都能在奧運會上拼搏,最終獲得壹枚獎牌,值得我們鼓掌。他們所遭受的苦難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近視,成長路上的敵人

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會從事射擊,但是說到視力,我們真的需要註意,尤其是對於還在繈褓中的孩子。最常見的視力問題是近視。

五米開外,有男有女,

十米之外,六個家長否認。

二十米外,無論人畜,

我不崇高,我的世界是模糊的。

因為我近視。

這個笑話,帶著調侃,背後卻是壹個驚人殘酷的現實。

國家衛健委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比2019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縱觀各學齡近視數據,6歲兒童近視率為14.3%,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

也就是說,中國每100名6歲以下兒童,就有14雙眼睛已經近視。根據世衛組織的調查,中國青少年的近視率繼續在世界上排名1。

肖劍查了壹些調查數據,發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近視人口約占10%-20%,半個世紀以來,這個數字達到了近50%!當然,不僅是中國,亞洲其他國家也高得驚人。媒體《三聯周刊》用“全軍覆沒”這個詞來形容亞洲的近視問題。

近視怎麽了?

說白了,近視是眼球前後徑拉長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眼睛看東西是因為光的反射,平行光通過晶狀體和角膜折射,這樣物體像就會落在視網膜上,產生的信息通過視神經傳遞到視覺中樞,通過反饋到視網膜表面形成物體像,眼睛就能看到東西。如果眼睛不同位置有病變,會導致視力不同程度的下降。

如果眼睛的前後徑變長,遠處物體的投射會聚焦在視網膜前方的位置,而不是僅僅投射在視網膜上,遠處的東西就會模糊。

為什麽開始近視的孩子看東西總是眨眼睛瞇著眼?這是著眼於微表情。

更麻煩的是,很多眼病會因為眼球前後徑的拉伸和眼球內的牽拉而找上門來,比如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白內障,風險壹下子就提高了。

北京眼科專家陶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青少年的近視率越來越高,非常嚴重。眼球會隨著度數的增加而拉長,可能導致視網膜變薄、萎縮、脫離甚至失明!

但是近視的過程不是壹蹴而就的。其實每個人在3歲的時候都會自動獲得300度左右的“遠視儲備”(遺傳因素等因素會影響配額),所以寶寶基本都是遠視,要到學齡前才能達到正常。這種變化稱為正視眼。換句話說,5歲以下兒童的正常視力標準與成人不同,這個標準與年齡密切相關。

遠視儲備就像是預先存在的壹筆錢,長大後會不斷消耗。最好的狀態是,在18歲的成年人獨立之前,遠視儲備剛好用完或者有壹點剩余,妳就可以用正常的視力開始妳的成年生活了。

近視則是寶寶消耗遠視儲備過快,還未成年。他因為用眼過度,視力已經開始透支,很快就會近視。

據觀察,遠視儲備小於50度的6-8歲兒童,2年後85%會發生近視;儲備小於100度的孩子,兩年後近視會減半。

近視該怪誰?

這個問題問所有媽媽,她們肯定會說:手機電腦遊戲機,整天玩,能不近視嗎?

但仔細想想,在手機和電腦普及之前,近視的人很多,數碼產品充其量是幫兇。

那麽,是不是讀書學習太多了?肖劍小時候壹直認為眼鏡是知識和文化的象征。

但是,不讀書就不會近視嗎?文盲就沒有近視嗎?

是遺傳嗎?有這個因素。雙胞胎研究等基因項目發現,近視主要是由遺傳基因引起的。然而,基因並不能解釋全球近視率的急劇上升:1969年,美國在阿拉斯加的壹個部落進行了壹項近視觀察研究,發現生活在極寒地方的部落長者的近視率不到2%,但他們後代的近視率卻遠遠超過了他們的祖先,這無法用基因遺傳來解釋。

2002年新加坡的壹項研究發現,每周閱讀的書籍數量、每周閱讀的時間和使用電腦的時間都不是導致近視的重要因素。

權威雜誌《自然》也發表了類似結論的文章:看幾本書,每周看幾個小時書,並不是與近視發生的唯壹關系,但與近視發生率相關的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是戶外時間。研究表明,孩子們在戶外做什麽並不重要。無論是運動還是野餐,只要多在戶外活動,近視的發生率就低。

法國巴黎醫科大學進行相關實驗,發現自然光不足與近視增加有壹定關系。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出預防近視的關鍵詞,那就是“戶外”,尤其是戶外的光線和空間,對孩子的視力影響很大。長時間近距離看手機看書,只會助長濫用,惡化視力問題。

2009年,德中學者合作,讓廣州某小學壹年級學生每天課後戶外活動時間增加40分鐘,並隨訪三年。結果發現,與對照組兒童相比,這些被迫到戶外活動的兒童在9歲時近視的比例為30%,而對照組兒童的比例為40%。僅僅40分鐘的戶外活動就顯著降低了近視的比例。

這也是很多醫學專家積極科普的原因。預防近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做戶外活動,讓眼睛接觸自然光。

因此,比如我國2006年3月1日生效的《幼兒園工作條例》規定,壹般情況下,幼兒園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得少於2小時,寄宿制幼兒園不得少於3小時。2018年8月30日,中國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發布《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實施方案》。這個方案的核心是“壹增壹減壹保”。“增加”是指增加學生的體育課和體育鍛煉,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和強度。“減”就是減少學生不必要的課業負擔和校外輔導負擔,稱為“雙減”。“保障”不僅包括照明環境的改善、近視矯正和技術指導,還包括“壹增壹減”,在制度設計和具體行動上予以保障。

近視了怎麽辦?

首先,近視有真假之分。只要眼底沒有病變,就是假性近視,也叫調節性近視。壹般是睫狀肌持續收縮痙攣,晶狀體厚度增加,視力模糊。如果及時治療或通過加強眼肌鍛煉,放松肌肉,緩解疲勞,視力可以恢復正常。但如果不及時緩解,最終會導致眼軸變大,眼底出現病變,成為真性近視。

雖然有人認為孩子剛開始近視,度數不高的時候,可以不戴眼鏡,或者適當降低眼鏡度數,延緩近視的發展。但如果不戴眼鏡,就要註意引起孩子近視發展的因素,包括孩子的眼位和調節能力。而且如果不及時佩戴近視眼鏡,孩子也不會得到及時矯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的視力會下降,看不清遠處的東西。如果近視發生在年輕的時候,但是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的矯正,很有可能在以後想要矯正孩子的時候,發現即使戴上眼鏡,也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正常的視力。

同時,如果孩子的近視長期得不到正確的矯正,即使後期度數繼續增加,視力繼續下降,也無法察覺。

所以權衡利弊,及時佩戴眼鏡會減少很多次要問題。而且目前在青少年近視鏡片上已經有了很多成熟的技術應用,所以更多的專業人士認為,如果孩子近視了,如果不戴眼鏡或者度數不夠,會因為視網膜形成模糊的影像而加深近視度數。

這也解釋了我媽關心的壹個問題。戴眼睛近視會越來越深嗎?這兩者是不相幹的。不科學的控制近視,無論戴不戴眼鏡,近視都會加深。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矯正。看不清的時候,需要盡快戴上合適的眼鏡。

對了,市面上有各種治療近視的矯正儀器,針孔鏡,護眼貼。不管是什麽明星為他們代言,還是網絡名人帶來的什麽貨,肖劍負責告訴妳,沒有可靠可信的研究證明這些所謂的近視治療儀、明目貼片有治療和延緩近視的作用。至於從小到大做眼保健操,沒有證據表明眼保健操可以預防近視,洗手不當還有得紅眼病的風險。

如果因為疫情或臺風不能出門,可以試試陶勇博士的“20-20-20”法則:每20分鐘休息20秒,視線離開屏幕,看向20英尺(約6米)外,不要斜視,專心凝視,辨認其輪廓,讓眼睛處於壹個活動的過程中,起到調節靈敏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