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知道,對太監進行 *** 是因為便於皇帝對後宮的管理,確保那麽多妃子守身如玉,不紅杏出墻,避免被性騷擾,而這僅僅是埋在皇帝心底裏的想法,並未明說。不過,這確實是壹個很現實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此事關系皇家血統是否純正,也關系到自己是否被戴綠帽子的問題,當然更是壹個講究技巧性的問題。
網絡配圖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也很古老,就是把在後宮服務的男人通過 *** 再使用部分女官就好了,不過就會人為造出了第三種性別——不男不女,這大概是中國古代統治者的壹大發明,也算是人類自身發展史上的壹大怪事。
關於這樣的男性,古代人叫法不壹,‘閹人’、‘寺人’、‘老公’、‘中官’、‘宦官’、‘無根人’等等,但最流行的說法是“太監”。而“太監”壹說由來,則是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啟用宦官充任太監、少監。
至於為什麽要在年紀越小的時候 *** 越好?清太祖努爾哈赤道明了這個緣由。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下了壹道諭旨,提醒諸王貝勒,大意是:“妳們家中所蓄養的家奴,應該趁他們年幼時就將他們 *** 了,這樣他們的父母可以因此而獲得富貴。
網絡配圖
不然的話,這些家奴長大後,往往與府中的婦女私通,壹旦事情泄露,就會被處死。所以,如果妳們現在不忍心對他們施以 *** ,從長遠來看,卻正是害了他們。”可能也是吸取明朝宦官亂國的教訓,清朝對太監的管理極其嚴格。
順治曾在交泰宮、內務府、慎刑司立“鐵牌”,明示太監不能幹政、出京,宦官的品級不能逾四品。由於有努爾哈赤的“祖訓”,清朝後宮太監的人數比明朝少了許多,最多時也不過3600人,民間所謂“夠不夠,三千六”就是這意思,而明朝多時過萬。清宮實際使用人數還低於此數,有記錄的乾隆朝太監近3000人,嘉慶朝2638人,光緒朝1989人,到清帝宣統退位時,宮內太監不足1000人。可即使再少,留下來的這個群體也是夠淒慘的。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麽簡單,讀到深處的人壹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網絡配圖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裏,我們除了體驗了壹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壹個精神的烏托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壹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壹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壹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