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詩人》雜誌是建國以來上海地區的第壹本詩刊,2007年1月由上海作家協會內部刊物轉為公開發行的出版物。主編趙麗宏,執行主編季振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為雙月刊。《上海詩人》自正式出版以來,發表了國內外眾多詩人的新作力作,並就很多詩歌創作領域的話題展開討論,廣受詩壇矚目,並贏得了大量讀者。《上海詩人》在發表名家力作的同時,長期致力於挖掘、扶植具備創作潛力和前景的年輕作者,不斷推陳出新,構建了詩歌佳作與精品的傳播平臺,培養了壹批新生代詩人。
《上海詩人》秉承“出新人、出作品、出理論”的辦刊宗旨,從創刊號開始連續三期,推出了很多新人詩作。在雜誌欄目設置方面也別具匠心,從創刊伊始的“特別推薦”專欄到2008年第三期增設的“新生代”專欄,進壹步加大挖掘新人的力度,為文學和詩歌園地源源不斷地輸送作者梯隊。
2008年《上海詩人》第壹期刊登了張沁茹的組詩《水中央》。80年代出生的她以清新的文字表達獨特的哲性思考,運用沈靜而舒展的筆調詮釋詩歌的“遊吟美感”,她寫道:“祝願時間的表面不是壹個空洞的輪回……”令人體味到淡淡的分秒滄桑,意境綿長。
第三期刊登了高璨的組詩《雨給了我們不同的境界》和寫詩心得。作者是陜西省的壹名初中生,《上海詩人》的編輯偶然在當地雜誌上發現了她的詩歌,認為從文字中表現出壹個十四歲的孩子,對生活和人生已經具有了壹定深度的體悟,她的敏銳和感性超出了同齡人。於是幾經輾轉,聯系約稿,給予她極大的鼓勵和支持。
第四期刊登了姚遠的《關於詩歌可能的高潮》、《光線荒謬而又緩慢》、《現在的天空,正下著雨》。她和即將在第五期上發表詩作的陳妤姝,目前均為在校大學生。姚遠的作品在詩象、詩境和詩意的表現方面,做出了壹定程度的嘗試性拓展。她寫道:“我們朝拜早已遺失的綠洲,渴欲的視線與時光相撞,彈出絕望的回響……”為讀者營造了寬闊的想象與抒情空間。陳妤姝的文筆則擅長描繪紛繁復雜的生活細節,並將新奇的意念貫註其中,細膩而靈動。
這些作者公開發表的處女作幾乎都是刊登在《上海詩人》上的,其中很多人保持著旺盛的創作能量,張沁茹還於今年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協會。據悉:《上海詩人》計劃將配合作協舉辦的“文學百校行”,發表此次活動的詩歌作品。在最廣泛的層面傳播詩歌藝術的魅力,構建與讀者暢通的交流渠道,並以此為契機,在大學生群體中挖掘和扶植新人,繼續為詩壇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