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長恨歌》,最初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幾句話:我們希望在天上飛翔,兩只鳥用壹只翅膀,在地上壹起生長,壹棵樹的兩根樹枝..大地長存,蒼天長存;總有壹天兩者都將結束,而這無盡的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多麽美好,多麽感人,這已經成為後人表達對親人的愛的經典語句,深情感人。接下來我就說說自己的感受。
《長恨歌》是壹部不愛山河而愛人的愛情傳奇。是對人間真愛的致敬,也是壹首能讓世界落淚的愛情絕唱。傳統的,古典的,完美的,理想主義的愛情在這裏走到了極致。
這是壹首被稱為千古絕唱的敘事長詩,寫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三十五歲,在陜西周至任縣尉。壹天,他與當地學者陳洪和王誌富壹起參觀了仙遊寺,並談到了50多年前天寶的過去。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及相關傳說讓他們感觸頗深。他們害怕這個吉祥的事件會隨著時代而消失,不為世人所知。於是,王誌富提議擅長抒情的白居易為它寫壹首歌,陳紅為它寫了傳奇小說《長恨歌》。所以詩和傳是融為壹體,相輔相成的。白居易也因此被稱為“長恨歌之主”。
在我看來,《長恨歌》之所以在歷史上經久不衰,得益於它的藝術特色。(1)構思巧妙,意境獨特,故事曲折動人。如果和歷史聯系起來,也經歷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從安史之亂的爆發,到與楊貴妃壹起下西洋,再到楊貴妃之死,唐對她的思念,情節曲折感人,悲劇感染力極強。②人物形象生動細膩。唐玄宗的形象是放蕩真誠的,楊貴妃是美麗忠厚的。楊貴妃最大的美是“只要她轉過頭來笑壹笑,就有壹百個符咒,六宮粉黛化為烏有”。(3)敘事、抒情、描寫高度融合,充滿語言美、旋律美。運用了借代、隱喻、對比、對偶、頂針等修辭手法。敘事性、景物描寫和抒情性和諧地結合在壹起,形成了詩歌抒情性的特征。詩人有時將人物的思想感情註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射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有時我們抓住人物身邊有特色的景物和事物,通過他們的感受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隱藏在人物內心深處的難以言說的感情。從黃塵的漫無邊際到蜀山的蒼翠,從宮中的雨夜到凱旋歸來,從白天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我們處處為物所感動,時時為人所思,從各方面反復渲染主角的苦苦追尋和尋找。
但《長恨歌》還有另壹個亮點,就是對其主題的看法和理解壹直存在分歧,有“反諷”(揭露統治階級的放蕩,痛恨其誤國);有“愛情論”(贊美唐與楊貴妃真摯專壹的愛情);有壹種“雙重主題論”(指愛情悲劇的雙重性,人物性格的雙重性,作者態度的雙重性。當然,我們接觸最多的理解應該是“諷喻論”:我們認為詩歌以李陽的愛情故事為題材,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政治腐敗等造成國家動亂和親情的嚴重後果,機智地諷刺了李隆基對國家的貪欲和對國家大事的疏忽,並以此為後世的教訓。從皇帝與公主這壹傳奇題材的特殊性出發,用藝術的典型和形象勸皇帝。
但我對“愛情理論”還是挺感興趣的,沒聽說過,有點神秘。
長恨歌就是《長恨歌》,是埋在詩裏的壹顆感人的種子。至於討厭什麽,為什麽會討厭很久?詩人並不直接敘述和表達,而是通過他所寫的詩意的故事,壹層壹層地展現給讀者,認識到人們應該去揣摩,去記憶,去感受。
全詩可以說是寫李陽的愛情故事,從入宮開始,受到唐的青睞。在詩的最後壹段,李與楊生死分離,以為不能相見,卻又不能在愛情上相聚,於是詩人以兩句意味深長的詩結束了全篇,“地久天長;兩者終有壹天會結束,這種仇恨是無止境的”。在詩人看來,壹對彼此深深思念的戀人,是壹場可憐的悲劇。對於這對夫妻,乃至子孫後代,只能永遠後悔,哀嘆。以“情”為中心的“長恨歌”主題始終在全詩中打轉。當白居易以“情感”為描寫對象時,人人都為他所承認的情感浪潮,就會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不可遏制地沖向筆端。即使他是諷刺,只要他刻意深入情感領域,他的作品也不會以諷刺說教的形式出現。
讀完《長恨歌》,我們不要沈溺於愛情至上的誤區。我們除了對李陽真實愛情故事的由衷贊嘆,也應該在對楊貴妃不幸遭遇的感慨之外,對我們今天的愛情觀做壹些理性的反思。這種帝王情色的故事我們無法追究,但還是會被深深感動。對於真愛本身,對於真愛本身,名利可以是浮雲,生死可以相擁,可以天長地久。
我們希望在天上飛翔,像兩只鳥,擁有同壹只翅膀;我們希望在地上壹起成長,像壹棵樹的兩根樹枝。,是真愛。真愛只要求壹件事,就是緊緊握住對方的手,讓世界改變,永不放手。我渴望真愛。愛情在我心中,有著太多的完美和理想主義,這也是我對愛情理論感興趣的原因。
當然,作為學生,我們畢竟閱歷不多,追求的愛情大多是理想的,跟社會上的愛情沒法比,也沒資格評論。展示是殘酷的,但只要妳堅信真愛的存在,陰霾也會露出它的白色。總之,愛是聖潔的,長恨有歌,真愛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