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 探索 極致世界
本文由 融創中國 特約制作
重慶
風頭正勁
人們賦予了它無數稱號
它霧氣濃厚
人稱 “霧都”
它高樓林立
層次感極強
人稱 “賽博朋克”
它的道路與軌道交通
上天入地、飛檐走壁
人稱 “3D魔幻”
此外還有
“火鍋之都”“橋梁之都”等各種標簽
堪稱 中國新獲標簽最多的城市
眾多的標簽吸引了
無數遊客奔向重慶
旅遊 人次
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壹
(2018年中國 旅遊 城市遊客人次排行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然而重慶絕不是
壹時的 “網紅”
當我們以地理的視角觀察
會發現
重慶的地表上
數十條 山嶺 從東北向西南
近乎平行排布
如同 大地的琴弦
琴弦再加上
外圍更加高聳的山地
就構成了"禁錮"重慶發展的
強大力量
(重慶衛星影像,制圖@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但是重慶
卻憑借另壹種自然之力
以及無數普普通通重慶人的努力
解鎖了這種力量的禁錮
並把自身打造成了
中國最火爆的人間
01
山的禁錮
億萬年來中國大地上
接連不斷的造山運動
使得今日中國西南壹隅群山環峙
中部則相對下陷
壹個巨大的盆地誕生了
即四川盆地
但是盆地內部
並非“生來平等”
其 西部 和 中部 相對平坦
適宜人類發展
尤其是肥沃的成都平原
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誕生了
三星堆、金沙這樣的燦爛古文化
而盆地的東部及外圍
山地丘陵合計占比超過96%
平地只有區區2.5%
這片土地便是
重慶
(現今四川盆地地形,制圖@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其北部
是高聳的 大巴山脈
大巴山東段的 陰條嶺
海拔2796.8m
為重慶最高峰
東南部
則是群山連綿的 武陵山區
而其余的大部分區域
則是壹種全球罕見的山地
平行嶺谷
大約1億多年前
原本平坦的重慶地塊
受到東南方向相鄰地塊的強烈擠壓
重慶地塊下部巖層深厚而堅硬
因此變形較小
上部巖性較軟的 沈積巖 迫於壓力
則紛紛發生斷裂
並漸次向盆地內部遷徙
在雪峰山以西、華鎣山斷裂以東的400km內
發育了數十條平行褶皺山嶺
即 川東平行嶺谷
(請橫屏觀看,川東平行嶺谷剖面示意,七曜山又名齊嶽山,制圖@鄭伯容&雲舞空城&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它們
從東北向西南縱貫大地
綿延千裏
從空中俯瞰
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琴弦
其中
最西側的那道平行嶺谷
華鎣山
成了四川盆地兩個世界的分界
其東側是重慶及川東的山地
西側則是四川的平原與丘陵
而東北部的平行嶺谷
則受到向南推進的大巴山阻擋
逐步發生轉向
並與之拼合為壹體
由此形成的 巫山
也成了封鎖盆地東北緣的最後壹道枷鎖
就這樣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
以及數十道平行嶺谷
阻隔了重慶與外部的溝通
也使得重慶早期文明的發展格外艱難
(重慶市地形示意,制圖@陳誌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但是
當上天對妳關閉大門時
往往也會為妳留出壹扇窗
它將至柔的江水
鑄成了壹把把利劍
誓為斬斷禁錮重慶的枷鎖
02
以水為劍
重慶降水充沛
年均降水量超過1000mm
而之前強烈的山地隆升過程
導致大量碳酸鹽巖出露地表
總面積高達3.96萬km?
占重慶總面積的近48%
如此大面積的碳酸鹽巖
遇水溶蝕
便形成了極為出眾的
喀斯特地貌
(重慶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制圖@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地上是罕見的
海拔2238米的巨型喀斯特山體
金佛山
因其四周陡峭、頂部平緩
而被形象地定義為
“喀斯特桌山”
地下更是無數個
深不可測的“幽冥世界”
(請橫屏觀看,重慶區域主要喀斯特地貌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包括
國內已知最深的 豎井
垂直向下可達1000多米
包括
全球已知最長的超級 地縫
奉節地縫群
全長約37km
最大深度229米
最小寬度卻只有1米
(奉節地縫,圖片源自@匯圖網)
包括
全球已知最深的 天坑
奉節 小寨天坑
它深達662m
可以將中國最高的人造建築物
上海中心大廈 (632m)
輕松納入
如此深的天坑
由上下兩層嵌套
是不同時期的地下溶洞
經兩次坍塌形成
(奉節小寨天坑形成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在重慶武隆
兩個相鄰的天坑側面坍塌
還塑造了神奇的
天生三橋
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
三個天生橋
被天龍坑、神鷹坑兩個天坑相隔
其組合之奇妙
堪稱"鬼斧神工"
但是
水對碳酸鹽巖的塑造
仍然只是“小打小鬧”
無法從根本上解除重慶的地理限制
只有當這些水流
匯聚成溪、匯聚成河
匯聚成超級大江
大江化身為利劍
向著群山劈砍
突破的機會才會到來
而四川盆地內部北高南低
四周江河皆向南部匯聚
位於盆地東南部的重慶
收納了大量江河
長江以南
綦江、烏江等河流
大多直接從東南山地奔流而下
多險灘激流
長江以北
嘉陵江、大洪河、小江等
則蜿蜒綿長
江河切穿群山
造就眾多的 峽谷
例如
大寧河上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
馬渡河上的三撐峽、秦王峽、長灘峽
鴨江上的犁轅峽、花園峽、谷雨峽
可謂
各種“三峽”遍布重慶
(重慶主要峽谷分布示意 ,制圖@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其中
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
嘉陵江
最為特別
它沒有像壹般河流那樣
沿著山谷流淌
而是連續正面撞擊平行嶺谷的數道山嶺
切開雲霧山、縉雲山、中梁山
形成了又壹組“小三峽”
即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
(嘉陵江小三峽,近處兩列山嶺所夾谷地為重慶北碚區,圖片由吳祥鴻提供)
究其原因
是因為在平行嶺谷隆升前
嘉陵江便在此流淌
之後
平行嶺谷向上隆升
嘉陵江開始倔強地
在原河道基礎上向下侵蝕
可謂任爾滄海桑田
我自過五關、斬六將
(嘉陵江小三峽形成示意,制圖@鄭伯容&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另壹方面
橫亙在重慶東北部
阻礙重慶與外界溝通的 巫山
遇到了江河更大的挑戰
數百萬年前
以巫山為分水嶺
壹條 古長江
自西向東流向江漢盆地
壹條 古川江
自東向西流向四川盆地
兩江不斷侵蝕巫山山嶺
兩相夾擊之下
巫山被切穿
古川江與古長江匯流
壹同東流入海
長江正式貫通
成為哺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長江三峽貫通示意,有關巫山被貫穿的時間,學術界爭議較大,跨度從距今千萬年至數十萬年不等;制圖@鄭伯容&風沈郁&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而被切穿的巫山
則留下了這場江山搏擊的壯美遺跡
長江三峽
正所謂
(詩歌出自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至此
四川盆地內部的河流
向重慶匯聚
重慶段長江又通過三峽
與外部溝通
封閉的四川盆地
終於有了壹個 超級通道
得以與外界交流
重慶
又因為地處江河交匯處
而成為四川盆地水系的
黃金交點
(四川盆地現代水系分布示意,制圖@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但是
重慶的山地如此之多
也許可以承載壹定的人類城鎮
要 想建立壹個繁華大都市
卻並不容易
20世紀上半葉
美國的漢學家 費正清
從飛機舷窗俯瞰 重慶時
說道
(轉引自《重慶老城》)
“此地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沒有平坦的陸地”
而著名作家 張恨水
旅居重慶時同樣說道
(轉引自《重慶老城》》)
“ (重慶) 地勢崎嶇,無可拓展”
怎麽辦?
重慶還有條件崛起嗎?
有!
不過改寫重慶城市命運的關鍵力量
不是皇親貴胄
不是王侯將相
而是無數個普普通通的
黎民英雄
他們聚合在壹起
形成了壹股突破地理限制的強大力量
歷經 三個階段
最終造就了壹個火爆大都市
(點擊頭像進入主頁,繼續閱讀《什麽是重慶(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壹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 探索 極致世界